2000年,伯克希爾公司投資2.72億美元購買了飛行仿真器,2001年又差不多投入了這樣的規模。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目的就在於要有相當大的投資用於更新設備,以維持原有的競爭優勢。而企業主管飛行公司越是這樣做,就越能為從購買該公司飛行權的企業節省費用,降低負債率。就拿巴菲特本人來說,不但是巴菲特,包括他的妻子、孩子、姐妹、94歲的阿姨以及伯克希爾公司的所有董事(除了一位以外),都是該公司客戶,這也是巴菲特節省個人開支的秘訣之一。
所以,了解伯克希爾公司經營曆史的讀者知道,如果某公司正在解決某些難題,或者因為以前的計劃不成功要改變經營方向,巴菲特是決不會投資該企業的。因為在他看來,這表明該企業正在處於劇烈變革之中,不但會費用猛增,而且投資回報沒把握。
看起來這個道理顯而易見,可是從中國股民特別青睞於資產重組股,就可以看出並非人人讚同這種觀點。
巴菲特一貫認為,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公司的股票,要比用便宜的價格購買有問題的公司股票更能保證投資收益。對於資產重組企業來說,或許該企業無法擺脫這樣的命運,可是投資者卻完全可以不投資這樣的股票。要知道,該企業在重組過程中所發生的每一筆費用最終都會分攤到每一位投資者頭上的,這也是投資者本該可以節省的費用。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3年年報中呼籲公司董事會應該負起責任來。他認為,公司董事會的行為舉止,時刻都要像背後有一位因為有事不能前來監督的大股東一樣,無論遇到何種情況,都要確保這位虛擬大股東的長期利益不受損害。
實際上,巴菲特在這裏所說的這位“虛擬大股東”就是廣大投資者,而投資者自己也完全可以把自己當作這位“虛擬大股東”來看待。
如果真的做到了這一點,公司管理層隻要一想到背後有這位虛擬大股東存在,就會千方百計壓縮費用、降低公司負債率了。而投資者把自己設想成這位虛擬大股東,即使無法像巴菲特那樣控股該公司、直接行使否決權,也會用腳來投票的——我不買這樣的股票總可以吧?
巴菲特幽默地說,這些公司管理層應該像一位年輕的辣妹在嫁給85歲的億萬富翁時常常被問到的那樣:“如果我身無分文,你是否還會依然愛我?”年輕的辣妹回答說:“雖然我依然愛你,但我會更想念你!”
巴菲特的意思是說,如果該股票負債率過高,那麼作為投資者的你雖然也可以愛這隻股票,但還是以不擁有它、隻是想念它為好。
[巴菲特智慧結晶]
巴菲特認為,許多上市公司因為成本費用過高而引發的高負債率實際上是不應該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可以節省掉的。普通投資者即使喜歡這樣的股票,也最好是敬而遠之,以“想念”它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