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根緊縮時的投資機會更多(2 / 2)

巴菲特的秘訣有兩條:一是要求旗下子公司的那些明星經理人,要把企業當作是自己唯一的資產一樣來長期經營;二是認真考察公司管理層是否優秀。他說,這有點像談戀愛一樣,母親在女兒戀愛時總是告訴她要“睜大眼睛”,而當結婚以後則要學會“眼睜眼閉”——說穿了,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你可以了解他,但是很難改造他。

在巴菲特看來,企業經營亦是如此。他說,當你向某個人買下一家企業後,然後又讓他以夥計而不是老板的身份繼續經營這家企業,在此前後他的心態是非常微妙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對這個人有更多的了解。否則,對這個企業了解更多的是他而不是你,如果心術不正,他就會有太多的機會欺騙你。而到那個時候,你後悔也來不及了。

對此,巴菲特的經驗是這個人一定要優秀,並且樂意留任,否則他就不會收購該企業。

巴菲特介紹說,伯克希爾公司長期投資的羅克福德銀行(Rockford)的創始人傑因·阿貝格(Gene Abegg)1980年7月去世了,終年82歲,他就是這樣一位非常值得信賴的人。

巴菲特回憶說,當初他們兩人第一次見麵時傑因·阿貝格就非常坦誠——他把公司的所有不利因素都全部攤在桌麵上,即使幾年過去後,他還會談到當時交易時漏掉的細節。

要知道,當初傑因·阿貝格把銀行賣給伯克希爾公司時已經71歲高齡了,可是依然是那樣辛勤工作。他在工作中極少發生失誤,一有失誤就會立刻報告,因為他永遠記得自己是為別人處理錢財。對於像他這樣的為人,伯克希爾公司還能要求什麼呢?果然,這家早在1933年持有現金便足以立刻清償所有客戶存款的銀行,業績表現一直位於全國前茅。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83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強調說,伯克希爾公司很少負債,如果真的要負債,也會比較保守,寧願放棄一些非常吸引人的投資機會,也不願意過度融資。其衡量標誌是,每一元錢要至少能發揮一元錢的市場價值。從曆史經驗看,每當銀根收緊時,非常吸引人的投資機會會更多些。

[巴菲特智慧結晶]

巴菲特認為,在全社會資金麵緊張的背景下,企業舉債所麵臨的投資機會會更多。伯克希爾公司的原則是,寧願保守一些也不願意過度負債。而對於旗下的那些子公司,他則傾向於通過人品來加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