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鄉村風韻(2 / 3)

雖是年少英雄,但關老爺爺還是有些後怕。

“她”倒底是紅軍還是國軍?關老爺爺望著這位衣衫異樣的年輕女子細想。

管她呢,救人一命勝造七級糊屠,先救人再說。

關老爺爺挪開這位奄奄一息的年輕女子。憑著多次救人的經驗,總算是死裏逃生。

沒想到關老爺爺這做了一件大好事,救的可是解放軍地下組織的一名重要人員。

此後,那位被救的女子常駐關老爺爺家,關老爺爺成了她們的秘密聯係人物。

在解放期的緊要關頭,關老爺爺勸父傾其所有家產,為地下組織秘密援助,為鄉裏百姓挽救生機。沒想到這一良心善舉便成了關家在“時期”生存的良好轉機……

於苗想著這個曾經聽錦秀村餘老支書講起的真實故事,心頭那奉獻的報負總感覺十分安然。

是啊,於苗從那麼遙遠的城裏來這貧困的小山村,不就是想一展所長,讓一生的理想落實在“三個代表”之中嗎?

山路彎彎,於苗提著滿箱的通知書站在老槐樹下喃喃自語:“中央政策的確好,減負惠農實效高。隻盼那朝公路到,下鄉騎車村村跑。”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攀爬,汗水滋潤著於苗的嘴角,終於來到了錦秀村餘支書家。

餘支書的家是坐南朝北,屋後的青鬆高大無比。屋前壓彎了腰的桔柑真讓人唾液三尺,要是摘上幾個去屋後的樹蔭下坐上一會,該多幸福嗬!於苗想著提起了精神。

“家門你又來了,打個電話不就得了,你看我們村路又不好走!”餘支書趕開汪汪直叫的黃狗開玩笑說。

“這有什麼,這是我們的本職所在,何況我剛參加工作,是得多鍛煉鍛煉。”於苗喘喘謙語。

“現在黨的政策真的好喲!農業稅不交了,連種糧補貼資金都要幹部親自送到老百姓手中,隻是……”餘支書慢騰騰地說開了。

“來,於同誌,喝口茶再說!”餘支書順手還遞過一支煙。

“餘書記,我初來咋到,很多工作都靠你支持,你是基層老領導,得多指點指點……”餘苗喝完茶,回絕了煙,認真地詢問起來。

“現在我們村口糧問題早已不存在了,年輕人出門打工的多,經濟也大有改變,隻是大家都盼望有一條路,有一家醫院。你看那些起年紀的病了也好,孫娃不舒服也好,感冒了打針得去文明鄉治,四五十裏的路程坐車都要一個多小時,怎麼得了啥?”餘支書抽了口煙,從衣兜裏拿出一封信。

於苗接過從廣東寄來的信,邊看邊說:“我從2004年初秋參加工作以來,短短一年裏,你們村我也來過二三十回了,路的確是一大難題。群眾背包肥料得走兩個小時的山路,賣一頭肥豬得找四五個大漢子抬,好東西賣不出好價錢,好技術走不進這好地方,群眾看病,一般隻得隨便在村裏買點藥將就治療,確實難啊!”

“三組梁生要求村裏修通公路,他願一個人捐資捌仟元,另外集資照交,我們壓力很大呀!沒有辦公場所,連村裏開個會都得在我家裏舉行!”餘支書有些沉默。

於苗看著斜陽西去,天漸漸暗了下來。

微風吹過,細雨不經意地飄到了他臉上,這突如其來的細雨讓於苗仿佛在惡夢裏徘徊。

那還是在於苗六歲的歲月裏,也是這樣一個偏東雨即將來臨的收獲季節,小於苗正在看大家玩“地格鹿”,自己沒有,就拿著虎頭小心翼翼地削了起來。要完工了,小指頭卻被鋒利的虎頭給斷了,隻剩下一塊嫩肉皮將小指頭懸掛著,嚇哭了的小於苗麻木的直叫著“爸爸”。他爸爸從菜地裏回來抱著就往醫院跑,可醫院有多遠呀?

八十年代於苗的老家和現在錦秀差不多吧,跑了一個多小時,氣喘噓噓的才將小於苗送到醫院手術台上及時治療。總算小指頭命大,至今還在於苗的手上健康的運動著。

於苗看著餘支書起身拿著的撮箕,折起那曬席,金黃色的稻穀隨風飄落,掉在曬席上鏗鏘有聲,仿佛就在昨天小時候的家裏……

“來,餘書記,將你豐盛的糧食一起收起來!”於苗拿著掃帚跟在餘支書後麵默默的沉思著。

“哪裏喲,要不是靠你們當領導的支持哪有我們老百姓的今天?還指望你這個家門當靠山,修通一條路,建成一所校,架好一座橋!”

於苗邊掃想著小時候那驚心動魄的一幕說:“好!我把你的意見傳到,爭取把修路作為明年‘冬季大幹’的第一工程來抓。”於苗望著餘支書很自信地表態。

餘支書搖著風車,望著於苗邁步搶收的樣子,臉上那細雨如織的水線確讓人不解。這麼懂事的年輕人真如大家說,是一位年輕有為,踏實肯幹,有出息的好官!

“但願我們家燕子姑娘畢業後也能回鄉發展,當一名國家幹部,就是大學生村官也行!”餘支書邊搖風車邊點著頭,獨自偷偷地樂笑。當然做村官肯定是不情願的,再怎麼說都不如去城裏好,到時老兩口去城裏玩也有個親戚走啥,就象大女兒遠嫁他鄉去處好,隻是現在身邊沒得個照應的總覺心裏不踏實。

餘支書想起過去的往事,不免後悔,但,最終還是覺得十分欣慰。畢竟兩個女兒都算有出息,也從沒聽外人說過傳終接代之類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