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富翁是貧窮造就的(1 / 2)

“成為富翁的條件是什麼?”

若有人這樣問我,我會毫不考慮地回答:“貧窮。”

人若是曾被貧窮折磨,對財富的欲望和毅力會比別人強,構想才會不斷湧出,並有超群的行動力。

僑居各地的中國人,是其中最好的例子。

“他們很會做生意!”

常聽人這麼說,可是一定有其理由。

以在日華僑的情況為例,因戰爭、相繼而來的天災、人口過剩等諸多原因,常受到生活的折磨,自19世紀後半葉開始,他們紛紛離開祖國,到國外尋找新地點謀生,所受的隻是和祖國不同的苦罷了!

先是舉目無親,其次是語言不通。因為是外國人,就職也不盡如意,還會受到迫害及歧視,等於處於四麵楚歌的狀態。他們所背負著的不利條件遠非日本人所能比擬,但這樣的逆境對他們的成功有很大的幫助。

他們知道“這個世界除了自己和錢之外,沒有什麼可以依靠”,於是不分晝夜,拚命的工作,拚命的絞盡腦汁,如此,他們獲得了生涯的最好方法,就是所謂“華僑商法”。

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商業高手是在國外因貧困、無法依靠的生涯引發的“危機感”造成的。

1936年,吳先生身無分文地來到日本。他在目黑區一家中華料理店當廚師,在那兒,練出一手好手藝。戰爭結束後,吳先生在新橋火災後的廢墟開了食堂,所謂的食堂隻不過是改造的小木屋,十分簡陋。這家食堂非常受歡迎,當時處於戰後的環境,食物很少,他的生意愈來愈興隆。

積下產業後,吳先生利用這筆資金,在新橋車站前的好地段開了“新橋亭”,獲得了很大成功。

在陌生國度奮鬥置產的吳先生,又著手擴充生意,經營小鋼珠及音樂咖啡廳,最終在東京的市中心蓋起了高樓大廈。

在日本的韓國人也和華僑一樣走著相同的路。不可避免地,在陌生的國度裏,他們也受到迫害和歧視,在貧困的折磨下,將痛苦的經驗當成能源,大多數的韓僑,也獲得了成功。

就象這樣,逆境、危機感、一貧如洗等,會成為召來財富的最大引爆劑和原動力。

假使你現在很貧窮,不要悲歎自己的生涯,不隻如此,還應抱持喜悅之心才對。

朝日新聞的記者問卡西歐計算機社長杜尾忠雄先生:

“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杜尾忠雄回答:

“當然是貧窮。”

他也如此述說:“我切身體會到,貧窮是父母親所留下來最大的財產。因為貧窮,使人想到要奮發圖強,從身無分文、白手起家創立事業,最終目的就是要趕快自貧窮中脫離嘛!我以前最常想的就是,要過象樣的生活,要吃象樣的食物……”

卡西歐社長是基於貧困的原動力,才創設公司,使該公司成為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個上市的公司,是相當了不起的發展。

確實,貧窮是成為富翁的要因之一,可以說貧窮為富有之母。

貧窮沒有美德可言。貧窮和其他的“心病”一樣,也是一樣疾病。

如果你生病了,你一定會認為自己身體的某些部分不對勁,然後立刻向別人求助,做某種適當的處置。

同樣的道理,如果在你的生活中,財富不能充分循環,那麼一定是你的某些部分,發生問題。

你的生命原理,原則上是指向更富裕的生活,而貧窮違反了生命本來的欲求,你絕不是為了今天茅屋中,穿著襤褸的衣服,餓著肚子過日子,而出生在這個世界的。

你應該過著幸福及更富足、更成功的生活才對!

可是過去有許多宗教和哲學,都讚美貧窮是一種美德,事實上這種看法,隻是在特殊的情況下產生的。

說起來這種想法,其實是一種自我安慰罷了!

現在的你,如果還受到違反生命原理的時代所建立的價值觀影響,是極為不合理的事。

你別忘了,每一個人都能擁有富裕權利,這才是生命原理。而貧窮等於是生命原理的作用不足,是一種不該有的現象。

世間大部分的貧窮,都是一種病態;是不良生活、不良環境、不良思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