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平息暴亂定大局!“南巡”談話滿眼春(16)(2 / 3)

二是在市場機製的作用下,社會資源的配置不斷得到優化。以企業改革為例,10年前中國開始探索城市經濟體製改革時,股份製企業這種社會財產組織形式就已出現並顯示了生機,由於人們受到股份製姓“社”還是姓“資”的困擾,國有企業股份製改革的步伐較慢,但是這一改革的試點並未停步;另一方麵,非國有企業的股份製改革,以及股份合作製改革的步伐較快。這些改革通過資產重組和產權多元化的形式,優化了社會資源的配置,使企業充滿了活力和生機。

三是以公司製為核心的現代企業製度改革使中國大部分國有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構造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微觀基礎。

四是一個統一開放、優勝劣汰、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正在形成之中。在法製下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是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手段。為此,八屆全國人大提出要在任期內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係的框架。據初步統計,四年多來,全國人大已製定頒布了大約40多個有關市場經濟方麵的法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在新實施的經濟方麵的法律中,包括了公司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農業法、對外貿易法、審計法、預算法、勞動法、質量法、注冊會計師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一些基本法律。

中國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已引起全世界的矚目。世界輿論普遍認為,中國用市場配置資源的改革成功,是實現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新的經濟體製和運行機製解放生產力的作用在日益顯現。在市場機製的作用下,中國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的建設在短短幾年間取得了很大成就,能源、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和住宅建設投資明顯增加,發展勢頭強勁,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製約得到了明顯緩解。

1996年中國經濟非常出色的表現在國際上引起了普遍的關注,認為中國成功地抑製住了通貨膨脹。從國際評價宏觀經濟的4項基本指標看:1996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為9.7%,這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通貨膨脹率從上年的14.8%降低到6.1%,而在1994年最高的通貨膨脹率曾經達到21.7%,經濟轉軌國家中控製通貨膨脹如此有效的國家十分罕見;失業率從總體上講也並沒有惡化,全社會的就業還在隨著經濟發展而擴大;國際收支狀況良好,國家外彙儲備超過1000億美元,達曆史最好水平。而199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近幾年中國農業的連年豐收,更是中國經濟政策正確的有力證據。過去五年間,黨中央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十分重視,始終把發展農業作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基礎,相繼出台了一係列保護農業、加強農業的政策措施,使我國農業連年獲得創紀錄的大豐收,農村經濟全麵發展,農民收入穩定增加,農村市場空前繁榮。

中外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盡管中國經濟還麵臨眾多的挑戰,但是進入“九五”計劃以來,整個經濟開始進入適度快速和平穩發展的軌道,宏觀經濟運行環境進一步好轉,中央政府實施“穩中求進”的宏觀經濟政策已經取得成效。實踐一再證明,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全黨上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更加深化了,黨中央領導和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更強了。

中國開啟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的先河,展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前景。盡管我國的各項改革還在積極的探索之中,但改革不斷向深層次推進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已經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奠定了堅實基礎。事實證明,隻要堅持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走改革開放之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中國就一定會以堅實的步伐邁進21世紀。

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黨的十四大以來,中國按照鄧小平“三個有利於”(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大力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全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江澤民總書記在十四大報告中提出的“人民生活要由溫飽進入小康”的目標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