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呼喚創新,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2006年1月9日,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胡錦濤同誌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是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大力推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上眾多國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努力尋求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一些國家主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增加國民財富,如中東產油國家;一些國家主要依附於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如一些拉美國家;還有一些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國際學術界把這一類國家稱之為創新型國家。
當今世界,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正在形成。它帶動著一場新的產業革命,決定未來的經濟走向,知識經濟時代日益向人們逼進。知識經濟的重要特征即是知識創新。知識創新將由人們的一般追求發展成為殘酷的集團競爭與國際競爭。雖然知識是唯一在使用中不被消耗的資源,但要形成競爭力,就必須不斷創新,而不是不斷複製。知識創新呼喚時代的創新人才。如果創新知識是知識經濟的根本特征,那麼創新人才就是支撐一個民族的脊梁。
現代社會已進入創新時代。可以說不創新則停頓,不創新則衰退,這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致力於研究新情況下的新問題是永恒的主題。當前管理的對象開始變為知識勞動者。管理要素以知識為中心,管理模式變為分權製的網絡格式化方式,管理程序變為目標管理。
因此,必須不斷地探索新方法,總結新經驗,為實現新的目標而創造必要的條件創新是新世紀的呼喚也是新任務新機製新環境向人們提出的迫切要求。提高創新能力是改革的需要。改革是一種創新的革命,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一切都有待於我們大膽地創造和探索。尤其是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後,各種深層次的矛盾將顯露出來,使得情況更為複雜,工作更加艱難。隻有勇於探索,敢於開拓,善於理論聯係實際,才能拿出新辦法,走出新路子,將改革引向深入。麵向未來,麵向世界,麵向現代化,盡快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創新能力,也就成為當務之急。特別是麵對難以預料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考驗,因循守舊終將貽誤時機,墨守成規隻能導致落後。隻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創新、開拓前進,才能戰勝困難,進一步發展自己。提高創新能力,重要的是對創新意義的認識,樹立創新意識。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善於獨立思考,不斷開創新局麵。
創新作為人類知識生產的原動力,成為知識經濟發展的基本素質,體現於知識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的不斷創新以及創造性地傳播和應用為主要基礎發展起來的。人類傳播應用知識的能力大大增強,而且創造出過去從未有的新產業、新產品和新服務。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非常大。以美國微軟公司為代表的一批以知識為資本的新一代明星企業,作為知識經濟的細胞,其發展的基礎已不再是傳統的固定資產,而是科技人才和科學技術有機組合,以形成創新素質和持久的創新能力。
現代意義上的創新,其主體範疇已超出個體概念,擴展到整個社會,以智能為核心的人力資源和雄厚的資金基礎是實現創新不可缺少的條件。宏觀的科技進步、創新成效及社會經濟發展更是取決於發揮互動作用的創新機製。所以,創新主體、創新條件、創新機製是構成創新素質的基本內容。係統主體的構成要素、按創新過程分布的人才和資金投入結構等,反映出創新體係結構的基本狀況。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的智慧來自於知識的積累和對知識的係統整理與融會貫通。在創新過程中,人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創新的速度和質量,人力狀況是衡量創新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從創新的角度考察人的科學文化素質,一般應包括國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科技素養,以及創新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等。創新實力是創新素質的表現形式,一般由通過擁有科技成果、專利的數量和質量、技術貿易額及創新投入水平等反映出來的現有創新實力和通過創新強度、創新模式、創新機構和人才對創新信息的靈敏度等反映出來的創新潛力構成。社會經濟體製、國民創新意識、創新教育機製、政府對創新的需求、追求創新的社會風尚等因素,共同營造一個創新的社會氛圍,構成創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