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對華北地區具體情況的考慮,按照毛澤東原來的設想,無論是對北平或是天津,都存在著用武力攻取和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的兩種可能性。從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考慮來說,當然是希望能用和平方式解決,因為這樣可以很好地保護北平這座著名的文化古城,保護好新中國未來的首都,也可以保護好天津這座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減少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但是,到底是戰是和,最後還得看實際情況的發展,而主要是要看對方的態度。就如毛澤東說過的一句話:“我們畢竟不是敵人的參謀長。”從我方來說,隻能采取“積極談判,立足於打”這一方針,因為和平的取得必須要有強大的武力作後盾,沒有強大的武力,敵人是不可能坐下來進行談判的。
新保安打下來了,張家口打下來了,北平和天津已經被包圍了,通向塘沽的出海口也已經切斷了。在這種兵臨城下的現實麵前,傅作義也願與我方談判和平了。可是,談判的進展不快,傅作義一直下不了最後的決心,平津前線的戰事暫時無法向前推進。
毛澤東早就看好了一著棋,就是如果北平的和平談判受阻,天津的敵人也拒絕走和平之路,就先打天津。所以,他在12月29日給林彪的電報中就明確說過:“放棄攻擊兩沽的計劃,集中五個縱隊準備奪取天津,是完全正確的。”
為什麼要考慮先打天津?這裏有幾個原因:(一)天津的部隊基本上都是國民黨的中央軍係統部隊,這些部隊很難放下武器走和平之路;(二)打天津可以給北平的中央軍係統十幾萬軍隊當頭一棒,讓他們放老實一點,不敢有什麼大的動作,能跟著傅作義走和平之路;(三)打天津也是對傅作義和平道路的一個最有力促進;(四)天津打下來之後,北平就完全失去了依托,成為一座孤城,無論是和平的還是武力的解決方式,都要方便得多,而對於傅作義來說,他的一切幻想也就都不可能存在了。
毛澤東批準後,林彪指揮了5個縱隊、22個師,還有炮縱的兩個炮兵師,共34萬多人,在1949年1月2日完成了對天津的包圍:一縱在楊柳青,二縱在王慶坨,七縱在歡坨,八縱在漢溝,九縱在大任莊和大寺,炮縱在楊村。林彪就等著中央軍委的一聲令下。
但是,打天津也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這不僅因為敵人已經修建了不少工事,河道又多,進攻起來有不少困難,更是因為天津在當時就是一座有2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是與北平並列的特別市(有如今天的中央直轄市),工業、商業、文化教育事業都相當發達,還有若幹外國僑民,情況複雜,我軍在戰鬥中要盡可能讓這座大城市少受損失,讓城內的各種設施能盡快地為新中國建設服務,所以我軍在戰鬥中,特別是攻進城之後的巷戰很難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