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綏遠與“綏遠方式”(1 / 2)

綏遠是當時華北的一個省,就是今天內蒙古自治區的西部。那裏是傅作義當年據以起家的地方,他在1930年中原大戰之後即移駐綏遠,1946年才率部東去,這16年間,雖然也曾東征西走,但綏遠一直是他的根據地,是他的“老家”。那裏有他的軍隊、他的部屬,有與他多年共同相處的人民群眾。

1946年10月占領了張家口之後,傅作義被國民黨的反動輿論吹捧為“中興功臣”,到南京參加了偽“國民大會”。11月,就任張垣綏靖公署主任兼察哈爾省主席。12月,出任華北“剿總”總司令。他把他當了多年的綏遠省主席的職務,交給了他最信任的董其武。同時還讓董其武兼任綏遠保安司令和華北“剿總”歸綏指揮所主任,把綏遠的大權全部交給了董其武。歸綏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當時的綏遠省省會。

傅作義所以會把綏遠的軍政大權都交給董其武,這不是偶然的,因為董其武多年來一直是傅作義手下的第一員大將。

董其武是山西河間人,1919年入太原學兵團,1924年加入國民軍第二軍,1927年轉入第四軍,參加了北伐,以後任陸軍二十八師上校團長。用董其武自己的話說:“我早年因仰慕傅作義先生,毅然脫離原部隊,從上海奔向天津,投效於他的門下。我先後擔任天津警備司令部參謀處上尉、少校參謀,後到部隊曆任團長、旅長、師長、軍長,直至綏遠省政府主席兼華北總部駐綏部隊歸綏指揮所主任。到1949年9月19日綏遠起義止,我在傅先生領導下任事20餘年。”董其武在1940年就擔任了傅作義的第一嫡係三十五軍的軍長,所以他是世所公認的傅作義手下的第一員大將。

這時,在綏遠還有一員傅作義的大將,就是曾經跟隨傅作義30多年,在張家口戰敗之後逃到綏遠的孫蘭峰。抗日戰爭前夕,傅作義在綏遠的部隊主力是由他自己任軍長的三十五軍,三十五軍隻有兩個旅,這兩個旅的旅長就是董其武和孫蘭峰。1939年,三十五軍擴編為三個師,董其武和孫蘭峰仍然分任師長。當傅作義不再兼任三十五軍的軍長之後,第一個接任者就是董其武。而孫蘭峰則任另一個軍即暫編三軍的軍長。解放戰爭開始後,董其武接任了傅作義當了多年的綏遠省主席,而孫蘭峰則出任傅作義手下唯一的一個兵團,即十一兵團司令。

這時綏遠的駐軍,總數共有將近8.7萬人。有8個步兵師、1個獨立旅、4個騎兵旅、3個保安旅。番號眾多,成分不一,政治態度各異。傾向於國民黨的是由劉萬春任軍長的第一一一軍,董其武的主力是張世珍任師長的獨立第七師。在所有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也是獨立第七師,是董其武的王牌。

早在1948年9月至11月,華北軍區第三兵團為了配合東北的遼沈戰役,有力地牽製敵人,發動了察綏戰役,就已經解放了綏遠東部的豐鎮、集寧、隆盛莊,歸綏南部的涼城、和林、清水河、托縣,歸綏北部的武川,歸綏以西的薩拉齊。人民解放軍已經從東、南、北三方麵進逼歸綏,而且距離已經不遠了。1949年初,人民解放軍打算進攻歸綏,前鋒已到旗下營,歸綏以東30公裏的地區都已經完全解放。這時,中央軍委考慮到我華北的主力必須集中用到解放太原、大同,並準備西進甘肅和寧夏,而綏遠的問題可以留在以後用和平方法解決,故而於2月12日電示晉綏分局書記李井泉和晉綏軍區的八縱(1949年3月改稱西北野戰軍第八軍),停止進攻歸綏。電報說:

目前董其武、鄧寶珊在綏遠的部隊及其他人員尚有四五萬人,用改編方法徹底改造並在綏遠全境建立人民政府,須在我軍占領蘭州、寧夏,以兵力由寧夏進占五原之後。目前應讓董照原樣存在,彼此互不侵犯。平綏路許其通行,商業許其流通。董部番號不要改變,我亦不派人去做政治工作。如能用談判方法要董部退入後套讓出歸包歸我(按:後套即指河套,歸包指歸綏和包頭),以利鐵路運輸則為最好。董、鄧給養不足,可考慮予以補給,或者包頭屬彼,歸綏屬我,中部劃一條線境。但如傅、鄧以部隊地盤太小給養無著為由,要求保存歸綏,我方也可暫時讓步。此事已與羅榮桓同誌麵談,請林、羅按此方針與傅、鄧談判。在解決鄂友三匪部(按:指原來傅作義部下的鄂友三的騎兵十二旅,這時在蔣介石派來的特務分子的欺騙和煽動下,一直在和我軍對立)後,我方部隊即不要再向彼方進擊,如董其武自己讓出歸綏,則可占歸綏,否則暫在歸綏、卓資山間劃一界線,互不侵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