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 2)

有部分人主張京劇的流派應從程長庚時代開始,實際上是不可取的,當時京劇屬於初創階段,譬如人之嬰幼兒時期,尚無流派可言,盡管他們都是京劇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京劇史上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流派,應是老生行的譚鑫培派無疑。因此,包括老生行的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王九齡;小生行的徐小香;旦行的餘紫雲、梅巧玲;醜行的劉趕三、王長林等在內的著名演員,都未列入。

京劇名家

同光十三絕

清光緒年間,畫師沈蓉圃以彩色繪製同治、光緒時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劇著名演員的劇裝畫像,傳世以後,稱為“同光十三絕”。畫中繪老生4人:程長庚飾《群英會》之魯肅,盧勝奎飾《戰北原》之諸葛亮,張勝奎飾《一捧血》之莫成,楊月樓飾《四郎探母》之楊延輝。武生1人:譚鑫培飾《惡虎村》之黃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飾《群英會》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飾《雁門關》之蕭太後,時小福飾《桑園會》之羅敷,餘紫雲飾《彩樓配》之王寶釧,朱蓮芬飾《玉簪記》之陳妙常。老旦1人:郝蘭田飾《行路訓子》之康氏。醜角2人:劉趕三飾《探親家》之鄉下媽媽,楊鳴玉飾《思誌誠》之閔天亮。

京劇三鼎甲

即京劇三傑、京劇老三傑、京劇前三傑、京劇老三鼎甲、京劇前三鼎甲。指的是京劇形成初期,第一代演員中的三位傑出老生演員: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

京劇小三鼎甲

即京劇新三傑、京劇後三傑、京劇新三鼎甲、京劇後三鼎甲。指的是京劇第二代演員中的三位傑出老生演員: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

四大須生

京劇第三代的老生演員。隨著時間 推移,“四大須生”的說法也有所變化。

20世紀20年代,最初的“四大須生”是指:餘叔岩、馬連良、言菊朋、高慶奎,簡稱為餘、馬、言、高。其後高因嗓敗,退出舞台。譚富英崛起,“四大須生”又演變為:餘、馬、言、譚(富英)。至40與50年代之交,餘叔岩、言菊朋先後去世,楊寶森、奚嘯伯相繼成名,具有全國影響,“四大須生”即為馬、譚、楊、奚。

南麒、北馬、關東唐

南方的麒麟童(周信芳),北方的馬連良,東北三省的唐韻笙,都是以工老生聞名全國的京劇演員。其表演風格不同,各具特色,社會上習稱“南麒、北馬、關東唐”,以表示對他們表演藝術的讚譽。

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對京劇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刻苦鑽研藝術,在藝術上不斷進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各有獨門劇目,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旦角藝術流派。

四小名旦

繼“四大名旦”以後,20世紀30年代又有一批旦行演員脫穎而出。1940年,北京《立言報》邀請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四人合作,在北京新新大戲院演出兩場《白蛇傳》,四個人分演自己擅長的一折戲,各展所長,社會影響強烈。從此即被公認為四小名旦。

三大賢

在20世紀20-30年代,京劇界的一種習稱。三大賢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當時老生行中的三位代表人物:餘(叔岩)、馬(連良)、高(慶奎)。另一種更為普遍的說法是指旦行的梅蘭芳、生行的餘叔岩、武生行的楊小樓(又稱武生宗師)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第四節 經典劇目

《漢明妃》

《漢明妃》為京劇傳統劇目,尚小雲的代表作。一名《王昭君》,又名《青塚記》,《昭君出塞》為其中的一折。

此劇向來有“唱死昭君,翻死馬童,累死王龍”之說,技術性很強。自尚小雲起,突出了王昭君的思想感情,加強了她的舞蹈性,使它成為一出藝術性很強的戲。昭君的唱,纏綿悱惻,訴說了她一生遭遇的哀怨和她遠離故土的惆悵。身段以“跑圓場”為主的“趟馬”動作。尚小雲說,演出塞時的馬上昭君,既要有人,又要有馬;馬是烈馬,人是佳人;一身二用,神形兼顧,形成一幅佳人烈馬圖。他的“圓場”很負盛名,可謂使之立體化了。人們隨著準確的鼓點節奏,仿佛見到昭君馳騁在崎嶇山路上的英姿而讚美不絕。

昭君故事略見《漢書·匈奴傳》,戲劇有元馬致遠《漢宮秋》雜劇,關漢卿《哭昭君》雜劇,吳昌齡《月夜走昭君》雜劇,明陳與郊《昭君出塞》雜劇及明人《和戎記》傳奇。川劇有《漢貞烈》,亦分折演出,秦腔、同州梆子有《昭君和番》,滇劇有《王昭君》,河北梆子、湘劇、徽劇均有此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