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門派主要分為南曲與北曲。南曲以蘇州昆劇院與江蘇昆劇院為代表,北曲以北方昆劇院為代表。
南曲與北曲雖同為昆曲但在其分離之初與後來的發展中,它們既受南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也受藝術家們人為的作用,而形成兩種風格各異又可以互補的類型。它們最主要的差異在於:
1.音階。在記載昆曲的工尺譜裏,北曲是按七聲音階記錄的,南曲則按五聲音階(不記乙、凡二字),但實際演唱中,乙、凡作為經過音、裝飾音也常常出現。
2.讀字。北曲遵循《中原音韻》,四聲分陰(陰平)陽(陽平)上去,念字多從普通話;南曲遵循《洪武正韻》,念字多從蘇州話。
3.調和韻。北曲一出戲一韻一調到底;南曲一出戲不限一調,也可以換韻。
4.詞曲關係。北曲一般為“辭情多”(詞位較密),“聲情少”(拖腔較少);南曲則“聲情多”“辭情少”,吐出一個字來,常常要在一段腔(音樂)裏上下遊曳好一陣,才進入下一個字。
5.旋法特點。北曲常用四、五度及八度以上的跳進,造成旋律激越、舒朗的陽剛之氣;南曲則多用五聲級進,因此其旋律纏綿委婉。
6.唱法特點。北曲發聲較“硬挺直截”,“以遒勁為主”;南曲講究吞吐收放,追求聲音的起伏多變。且因南曲常用入聲字,其“短促即收藏”的特點,與音樂結合時就需“逢入必斷”,而樂句的內在關係又是相連的,在演唱時便造成極有特色的“斷中有連”。
7.演唱形式。北曲一般隻用獨唱這一種形式,且在一出戲裏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隻有說白,不能唱;南曲則用獨唱、接唱、同唱(二人)、合唱(即齊唱)、獨唱接齊唱等多種形式演唱。
8.劇目。北曲裏武打劇目較多;南曲則側重文戲。
昆曲名家
魏良輔
魏良輔,字尚泉,江西南昌人,流寓於江蘇太倉。為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戲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對昆山腔的藝術發展有突出貢獻,被後人奉為“昆曲之祖”、在曲藝界更有“曲聖”之稱。
俞振飛
卓越的昆曲藝術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學修養,又精通詩詞、書、畫,他不但精研昆曲,同時又是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因此他能將京、昆表演藝術融於一體,形成儒雅、飄逸、雄厚遵勁的風格,特別是以富有“書卷氣”馳譽劇壇。他深受海內外推崇的代表節日有《太白醉寫》中的李白;《遊園·驚夢》中的柳夢梅;《驚變·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陽》中的建文君;《斷橋》中的許仙等,演來無不栩栩如生。
田瑞亭
田瑞亭(1897-1961),河北省安新縣端村大田莊人。師從陶顯亭,習文武老生戲,又曾向王亦友學習武生戲,未幾嗓敗,遂放棄演出以姨夫為師(其姨夫是北方昆弋著名鼓師朱可錚,為各昆弋班任管事兼“外寫”)專攻吹奏曲笛和嗩呐熟諳工尺譜,會戲極多,皆能背記。1918年收高景池唯弟子(後高景池為北昆著名笛師)傳授曲笛和嗩呐後同入北京榮慶昆弋社,專門為韓世昌吹笛。1928年韓世昌赴日本演出,田瑞亭隨行全程,能以單笛灌滿全場,遂獲“笛王”之美譽。回國後收田柏林,白鴻林為徒。1935年受山東省立劇院院長王泊生之邀請攜徒白鴻林、女兒田菊林,赴濟南任教。1935-1937年間,學員趙榮琛、任桂林、張寶彝、徐誌良(徐榮奎)等得其指導。其教戲時,某出各行角色,上下手帶文武場,皆能由他一人包教到底。1938年被傅惜華主持的北京國劇學會昆曲研究會聘為教師,擔任拍曲吹笛並在電台播音。1939-1949年田瑞亭攜女田菊林及幼子田福林,先後在天津、北京、上海、煙台、青島、石家莊等地演出,合作過的演員有,侯永奎、馬祥麟、韓世昌、童芷苓、周又宸、梁慧超、李洪春等。1949年應邀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後因身體不適,回津養病。次年任教於天津市越劇、評劇等團體,筱少卿、裘愛花、邢香靈、小花玉蘭、小鮮靈霞等都等到過他的指教。1958年因受聘於天津戲曲學校昆曲班教師,故而推掉了北方昆曲劇院的邀請,留在戲校培養出新中國的第一批昆曲演員,渠天凰、仝秀蘭、鄧沐偉、何永泉、陳霽等。1961年8月2日因患舌癌病逝於天津,享年65歲。
王瑾
1971年生於北京,大學學曆,北方昆曲劇院國家二級演員。1982年考入北方昆曲劇院學員班,1988年畢業於北京戲曲學校。至今從事昆曲。主演劇目:大戲《釵釧記》、《西廂記》、《牡丹亭》、《風箏誤》等。折戲《胖姑學舌》、《思凡、下山》、《春香鬧學》、《相約、相罵》、《昭君出塞》、《刺梁》、《梳妝、擲戟》、《癡夢》、《小放牛》等。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於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是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牡丹亭》中最美麗的詞句。隨著近年來大家對昆曲的廣泛關注,那些雋永的戲詞和經典的人物形象一次次深深地觸動了人們的心靈。昆曲是我國最古老的戲曲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展現出它千古不衰的絕代芳華。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