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方麵,又創造出新的曲調,如在50年代袁雪芬與作曲家劉如曾合作,吸取男班藝人的唱法,創造了新型的“男調”。1958年、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別在《情探》中的“行路”、《雙烈記》中的“誇夫”中,創造了嶄新的“六字調”。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並傳唱。
為了培養藝術接班人,1954年秋,華東戲曲研究院設演員訓練班後改建為上海市戲曲學校,招收越劇男女學員60人。1959年畢業後,分配到上海越劇院組成男女合演的實驗劇團,有計劃地從事男女合演探索。他們運用“同調異腔”、“同腔異調”、“同調同腔”等方法,解決了男女對唱的困難。男演員史濟華、張國華、劉覺等贏得廣大觀眾的承認。為使越劇事業後繼有人,上海市戲曲學校又於1956年開辦了越劇音樂班。上海越劇院和虹口、靜安等區也分別辦了學館或戲校,培養出一批優秀人才,成為業務骨幹。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越劇開始從上海走向全國。至60年代初,越劇已流布到二十多個省市,影響日益擴大。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劇受到嚴重的摧殘。一批著名演員、創作人員和管理幹部,受到迫害,越劇被迫停演。
十年動亂結束後,越劇得到複興。1977年、1978年和1981年,上海越劇院相繼創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潮》《魯迅在廣州》,塑造了現代史上毛澤東、周恩來、魯迅等曆史偉人的形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體的區級越劇團,也部分得到重建,恢複了藝術活動。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上海越劇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藝術思想更加解放,藝術觀念更加開放。在創作演出上,題材、風格更加多樣化,二度創作更致力於吸收現代藝術的成果,進行大膽的探索。《漢文皇後》《魂斷銅雀台》等曆史劇和根據莎士比亞作品改編的《第十二夜》,在藝術上都有較大的創新。隨著電視的普及,《孟麗君》《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孔雀東南飛》《紅樓夢》《沙漠王子》等一批優秀劇目,都被攝製成電視片,有的還在全國評獎中獲獎。
為了解決“文化大革命”造成的越劇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從70年代末開始,花大力氣培養青年。錢惠麗、單仰萍、趙誌剛(男)、方亞芬、蕭雅、陳穎、韓婷婷、華怡青、胡敏華、章瑞虹等,已為觀眾所熟知。上海市青年演員會演以及各種廣播、電視大賽等活動,為他們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一些50~60年代已成名的演員如徐玉蘭、王文娟、張雲霞、呂瑞英、金采風、畢春芳等逐漸被觀眾承認已形成不同的流派。
越劇在影響遍及全國的同時,還走出國門,在國際上贏得盛譽。1955年夏,上海越劇院以中國越劇團的名義,到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和蘇聯演出;1959年、1961年上海越劇院分別赴越南民主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訪問演出。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1983年上海越劇院青年演員東渡日本演出《紅樓夢》;1986年又去法國巴黎參加巴黎秋季藝術節演出;1989年5月上海越劇院一批藝術家到美國進行訪問演出,都受到各國人民和華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從60年代初開始,上海越劇院、盧灣越劇團、靜安越劇團還多次到香港、澳門演出,受到港澳同胞熱情歡迎。
80年代後期始,隨著文化品類的豐富和觀眾欣賞口味的多樣化發展,上海的越劇麵臨著嚴峻的挑戰。越劇界的有誌之士正在積極探索,深化改革,力爭使上海越劇事業重新走向輝煌。
§§§第三節 越劇相關
唱腔基礎
1942年10月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對傳統越劇進了全麵的改革,稱為“新越劇”。新越劇改變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 一變為哀婉舒緩的唱腔曲調,即“尺調腔”和“弦下腔”,把越劇唱腔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越劇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調腔”和“弦下腔”的基礎上發展並豐 富起來的。後來這兩種曲調成為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二胡,主要伴奏樂器,一人為主胡,二到三人為二胡
藝術特色
越劇流派唱腔由曲調和唱法兩大部分組成,在曲調的組織上,各派都有與眾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過旋律、節奏以及板眼的變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風格。特別是起 調,落調,句間、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斷反複、變化的特征樂彙和慣用音調等,更是體現各流派唱腔藝術特點的核心和關鍵。在演唱方法上,則大都集中在唱 字、唱聲、唱情等方麵顯示自己的獨特個性,通過發聲、音色以及潤腔裝飾的變化,形成不同的韻味美。有些細微之處,還包括著不少為曲譜難以包容,也無法詳盡 記錄的特殊演唱形態,卻更能體現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5]
流派形成
1960年5月,上海越劇院作曲項管森於寫《越劇唱腔研究》一稿,稿中對袁雪芬、範瑞娟、傅全香、徐玉蘭、戚雅仙、陸錦花等6人(尹桂芳已調去福建而未 列入)的唱腔特點作了分析,稱之為“流派”。1962年4月,該稿被上海戲劇學院戲文係定為“戲曲音樂講義”油印成冊,並在同行中流傳。之後浙江越劇團周 大風則將袁雪芬、範瑣娟、傅全香、徐玉蘭、尹掛芳、戚雅仙等6人的唱腔,作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和論述,寫成《越劇流派唱腔》一稿,油印成冊,後在1981 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6]
1964年,浙江的戲曲音樂專家--賀仁忠,蘆炳容,周大風,陳獻玉等,根據浙江著名演員 自己獨有的,又明顯區於[上海六大流派]的唱腔風格,對外公布--浙江省有四大女小生越劇流派。即陳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寶花派。高愛娟派。以及周大 風創立的,浙派越劇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調。[7]
越劇流派一向有所爭議,有觀點認為浙江陳、毛、金、高及周大風創立的男調並不能成派,亦有觀點認為周寶奎,竺水招,徐天紅,吳小樓,商芳臣,屠笑飛,張小巧,孟莉英等人,雖有特色風格唱腔,但還未達成流派的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