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3 / 3)

金派:由金采風創立。工花旦。金采風師承袁雪芬,並吸收施銀花、範瑞娟、傅全香各家精華,高雅得體。她擅演大家閨秀,唱腔婉轉回蕩,吐字清晰,運氣自然、富於韻味。流派傳人:謝群英、黃美菊、裘錦媛、樊婷婷等。

張派:由張雲霞創立。工花旦。其唱腔的主要特點是:曲調細膩婉轉,深情意濃;音色柔和甜潤,韻味足。流派傳人:薛桂珍、袁小雲、楊學梅、何賽飛等。

周派:由周寶奎創立。工老旦。周寶奎有“老旦王”之稱。唱腔質樸真切,塑造人物性格身份各異。戲路較寬。演技老到,塑造人物生動,能根據各種人物性格設計唱腔,使人物形象在唱腔中得以生動體現。代表劇目:《碧玉簪》中的婆婆,《紅樓夢》中的賈母等。流派傳人:俞會珍、王鏵麗、周燕兒等。

曲調發展

1920年,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從嵊縣請來民間音樂組織戲客班”的3位樂師組成越劇史上第一支專業伴奏樂隊。演奏時以15兩音定弦,沿用紹興大班習慣,稱為“正宮調”,簡稱“正調”,從此“絲弦正調”成了主腔;並借鑒紹興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體”的音樂框架。

1938年,姚水娟演出《花木蘭》一劇,其唱腔在四宮調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後有“弦登調”之稱,也有“尺調腔”雛影之說。但由於此劇過後又不再演唱這種唱腔,故而這一未能普及發展。

1942年10月,袁雪芬在進步話劇的影響下,對傳統越劇進行了全麵的改革,史稱“新越劇”。新越劇改變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一變為哀婉舒緩的唱腔曲調。

1943年11月,袁雪芬演出《香妃》和範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時,與琴師周寶財合作,袁使“尺調腔”趨於規範化,範創造了“弦下腔”。後被其他越劇演員吸收、不斷豐富,發展成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衍化出不同的流派。

1958年至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別在《情探》中的“行路”、《雙烈記》中的“誇夫”中,創造了嶄新的“六字調”。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並傳唱。

1959年,由“華東戲曲研究院”設演員訓練班(後改建為上海市戲曲學校)培養的學員畢業後,分配到上海越劇院組成男女合演的實驗劇團,有計劃地從事男女合演探索。他們運用“同調異腔”、“同腔異調”、“同調同腔”等方法,解決了男女對唱的困難。

1965年,袁雪芬演出《火椰村》時與琴師周柏齡合作創造了“降B調”唱腔。

裝扮藝術

化妝

越劇早期演出男角多不化妝;男演女角時把腦後的辮子散開,梳成發髻,上搽胭脂和鉛粉;有些草台班的女角化妝,兩頰用紅紙沾水搽腮紅,不畫眉,或用鍋底灰畫眉,稱“清水打扮”。進入上海後的初期,向紹劇、京劇學習演傳統老戲的水粉化妝法,白粉底,紅胭脂,墨膏描眉眼。後來演古裝戲仿效紹劇學,大花麵開臉,小醜畫白鼻梁。1942年10月雪聲越劇團上演《古廟冤魂》時,韓義首次給袁雪芬試化油彩妝,之後編導於吟又邀請電影明星為該團作化妝指導,全部廢除水粉上妝,改用油彩。此後數年間,尹桂芳、竺水招、傅全香、錢妙花、吳小樓等在演出新編劇目時,均改為油彩化妝。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越劇在編演現代題材劇目時又吸收了美容方法和繪畫化妝法、毛發粘貼法,塑造了毛澤東、周恩來、魯迅等曆史偉人形象。[8]

發式和頭飾

男班初期,男演員解開自己頭上的辮子梳上發髻插朵花,這是最早的發式與頭飾。後演古裝戲仿照紹劇。用小玻璃管串成排須裝飾發髻,在發髻上用頂花裝飾。 20世紀20年代學京劇,包大頭,因無條件製備全套“頭麵”,改用木質或鐵皮做成定型水片,很少使用全副頭麵來裝飾演出。自女班誕生後因女演員留有辮子,就用作“包頭”的“發簾子”和頂級假發,並與服裝的“私彩行頭”相配合,學習京劇使用“銅泡包頭”(如《別窯》中的王寶釧)、“水鑽包頭”(如《盤夫索夫》中的嚴蘭貞)、“點彩包頭”(如《碧玉簪》中李夫人)所使用的頭飾。20世紀40年代初,袁雪芬演《恒娘》 時,改為用自己的頭發梳古裝頭,把頭麵飾件按需選擇使用。之後演員們紛紛改革頭飾,從古裝仕女畫中找根據,開始創造越劇旦角特有的古裝發式和頭飾,頭飾改 繁為簡,改華麗為清麗,頭上以戴珠鳳為主,裝飾花不多,具有簡潔明快的特點。20世紀50年代,為發式的需要和化妝省時始做假發頭套。

髯口

在小歌班初期演古裝戲中男角,有用廟裏泥塑神像的髯口,亦有用黑白紗線製成一排當髯口。開始租用演出行頭後即采用紹劇的髯口。1917年男班進入上海後采用京劇的髯口,後女班演出仍然沿襲之。20世紀30年代 末,越劇興起改革,髯口也開始改良。將髯須改短、改輕。20世紀40年代初,老生不用傳統掛須,學習話劇的“粘胡”。後因“粘胡”化妝法既不方便又化時間 較多,遂改用銅絲作架子製作各種胡須。大麵需用滿腮胡須時不再用“虯髯”,改用“套胡”,小醜不再用“八字胡”、“吊搭”,而用“夾鼻胡”、“翹胡”,被 統稱為“改良胡”。傳統“滿口”不見嘴唇,改良胡用粗銅絲彎曲成型,嘴唇外露可見。20世紀60年代上海越劇演古裝劇時全部用改良胡,胡須原料以人發和犛 牛毛為主,摻入羊毛,後將毛發勾在肉色絲絹或網眼紗上。演現代劇目:少數民族劇目及外國題材劇目時,一般均采用粘貼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