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康熙遭毒害 胤禛登帝位(2 / 3)

康熙口中的“莫大驚喜”自然含義頗深。胤禵就帶著對“莫大驚喜”的莫大憧憬領兵西去了。他在青海、甘肅一帶駐紮了四年,連連打敗策妄阿拉布坦的軍隊,立下了赫赫的戰功。隻因為西部戰爭尚未完全平息,他一時還不能班師回京。可就在這當口,卻傳來了一個令他喪魂失魄的消息:康熙皇帝在京城西郊的暢春園駕崩。更令胤禵魂飛膽裂的消息則是,康熙皇帝在駕崩前,口諭群臣及諸皇子:大清皇帝之位,由四皇子胤禛繼承。胤禵不禁仰天長歎:“這,都是真的嗎?”

也許這一切都是真的,也許這一切又都是假的,曆史本來就是在這種真真假假的邏輯中向前邁進的。

胤礽再度被廢,胤禵又離開了京城,大清太子之位就一直空在那兒,等著一個合適的人去坐。所以胤禛便加快了行動的步伐。他要在胤禵班師回京之前把那件“最後的事情”做完。確切說,胤禛不是想做什麼大清太子,他是想一步登天,直接就坐上大清皇帝的寶座。

在胤禛通向權力最高峰的路途中,現在隻剩下最後一個障礙了,那便是他的父親康熙皇帝。而胤禛要做的“最後的事情”,正是要將康熙這最後的障礙清除掉。通俗地講,胤禛要用一種神不知鬼不覺的手段去謀取康熙的性命,然後再用一種合情、合理又合法的方式登上大清權力的頂峰。

看起來,胤禛這“最後的事情”也並不是太難,找個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把康熙給解決掉也就完事了。但問題是,“解決”康熙也許真的很容易,可難就難在,康熙死了之後,他胤禛如何能以一種“合情、合理又合法”的方式當上大清國的皇帝。他胤禛總不能自封為皇帝吧?就算他胤禛敢於自封,其他諸皇子也是不會答應的。故而,十四阿哥胤禵雖然被支出了京城,但情急之下的胤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也始終找不到一個徹底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這並不是說胤禛變得不再那麼聰明了,而是因為康熙變得越來越警覺了。自“太子兵變案”之後,康熙便覺得任何人都有謀害他康熙的想法或可能。所以,康熙就一下子變得行蹤飄忽起來。他白天去哪兒,晚上睡在何處,別人很難知曉。他一般不再輕易地召見大臣,早朝的時候,他是否露麵也很難說。有時候,他還讓執事太監或趙昌代他接受大臣們的奏折或者代為傳達他的口諭。為安全起見,他還經常把宮內的侍衛調來換去,而禦膳房的大小太監,則更是他經查調換的對象。故而,胤禛與隆科多在一起早就擬好的幾個“解決”康熙的方案,終因康熙的越來越警覺、越來越小心而擱淺。實際上,即使胤禛和隆科多現在隻想把康熙謀害掉而不顧及其他,也變得不太可能了。因為,他們根本就很難見到康熙,甚至,連那個趙昌的麵,他們也很難再見到了。隻是有時候,趙昌代康熙上朝,他們才有可能與趙昌簡短地嘀咕幾句,可這幾句嘀咕,又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可胤禛與隆科多等人依然是束手無策。隆科多不無憂慮地對胤禛道:“再這麼拖下去,十四阿哥胤禵回京,我們就全完了!”

胤禛緩緩地搖頭道:“我不擔心胤禵回京,我擔心的是找不到一個好辦法……”

你道胤禛為何不擔心胤禵回京?卻原來,胤禛除隆科多之外,還有一個非常知己的親信,那便是時任陝西、四川總督的年羹堯。後來,胤禛做了皇帝,年羹堯的妹妹成了胤禛的一個妃子。當時,胤禵以“撫遠大將軍”的身份西去平叛,年羹堯負責胤禵的後勤供應。年羹堯向胤禛保證,在胤禛“最後的事情”辦成之前,他決不會讓胤禵輕易地回京城。換句話說,年羹堯同隆科多一樣,都是胤禛陰謀篡權的知情者和支持者。

一直到公元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的秋天,胤禛苦苦等待的機會才終於來臨。是年秋,康熙帶著趙昌一行人去熱河打獵,一月後返回京城,在紫禁城隻住了幾天,便移駕西郊暢春園。不幾日,趙昌突然回到皇宮,向王公大臣們宣讀了這麼一道“聖旨”:欽封隆科多為步軍統領兼顧命大臣,速往暢春園侍候皇上!

原來,康熙連日奔波,太過勞累,加上天氣漸寒,年歲又邁,不慎染上風寒。因為年紀大了,又生了病,康熙怕有不測,所以就任命隆科多為顧命大臣,前往暢春園聽候差遣。

康熙為何隻任命一個顧命大臣且又恰恰是隆科多?具體原因已經很難查證。大致原因可能是,康熙不敢相信太多的人,所以隻想任命一個顧命大臣——大凡獨裁者到了晚年的時候總是會這麼疑神疑鬼的——而隆科多既占有皇親國戚之便,又沒有皇室子弟爭權奪利之嫌。故而,康熙也許就認為,如果在文武大臣中還有人值得稍加信任,那這個人就似乎隻能是隆科多了。

但不管怎麼說吧,康熙既然任命隆科多為他的惟一顧命大臣,那就給胤禛弑父篡位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在隆科多去往西郊暢春園之前,胤禛找到趙昌,直接了當地對他言道:“隻要你幫助隆科多解決了皇上的性命,我就保證你以後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