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脾氣多了,傷肝傷肺傷身體(1 / 3)

在生活中你會發現,很多脾氣大的人到了老年都身體不好,不是這病就是那病,到頭來弄得全家人都疲憊不堪。俗話說:“心寬體胖”。心胸寬廣的人,麵貌就安詳,身體就健康。耶穌說:“愛你的敵人”。不僅是一種道德說教,更是一種長壽養生之道。當然,對一般人來講,愛敵人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為你的健康著想,至少不應該恨敵人才對。因為憤怒、怨恨會造成一種消極的情緒,整個人都處於一種消極的狀態,身體怎麼會好呢?所以,我們要盡量笑對人生,笑對天下一切可能讓你產生不愉快的事。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你身心愉悅,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就是那些讓你煩惱的事情也會變得容易解決了。

1.家和萬事興——別對家人發脾氣

有人將家庭比作避風的港灣,有人將家庭比作溫暖的火爐,也有人將家庭比作溫馨的搖籃。這些都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人人都關注家,人人都渴望擁有一個和諧美滿的家。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家和萬事興。”家,恰如其表,就像是一把保護傘,替我們擋風遮雨,祛暑避寒!“妻賢夫興旺,母慈兒孝敬。”家庭和睦對一個人的順利成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家和萬事興,中國人就認這個理兒。我們都在追求富足的生活,希望擁有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家和”真的很重要,因為隻有“家和”,才能“萬事興”。“和”是手段,“興”是目標,就是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加幸福、安康和美滿。

縱觀古今中外,那些成功男人的興盛和發達背後,無不有一個默默無聞的賢內助在支撐著;而一個女人每日燦爛的笑容,總是和丈夫的體貼息息相關。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小蔡是個幸運的人,因為她嫁了一個好老公。她丈夫是一家大公司的部門經理,雖然工作繁忙,但是他從來沒有要求小蔡必須照顧家庭,照顧他,而是兼顧小蔡的需求,讓她幹她自己喜歡的事。小蔡現在還在讀碩士學位,在學校裏,每天都可以看到她燦爛的笑容,絲毫看不到壓力的影子。從她的笑容中,任何人都能感受到她正在享受一個做女人的幸福。

雖然丈夫對自己沒有要求,但是小蔡也會體諒丈夫工作的辛苦,盡可能地幫助他解決在生活和事業上的困難。與此同時,她在學業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收獲。在快樂中,她依舊迎風飛翔,她熱愛自己的專業,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另外,她還是自己所在學校百年校慶慶典上學生代表的發言者,這些榮譽都是令人羨慕的。但是,她並沒有因為學校的事情而忘記照顧自己的丈夫。

有一次,小蔡的丈夫出差回來,剛好是她忙完學校公派的事情之後,她立刻脫下工作服,不顧勞累,精心準備去迎接他的歸來。而她的丈夫一方麵為她的成就感到驕傲,另一方麵,在得到她的愛護中又激起奮鬥的動力。雖然有時候他們也會拌嘴,但是他們雙方總是很快就做出讓步,從而使彼此在一種相互欣賞中共同進步。可以說,他們的婚姻是成功的,是“家和萬事興”的一個典型。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俗語對於我們來說,早已不再新鮮了,甚至有不少人把它當作一句至理名言,因而在走進婚姻殿堂的時候,不免有些戰戰兢兢,生怕婚前的甜蜜和溫馨都被婚後生活的瑣碎所替代。

確實,婚姻是兩性感情的一個裏程碑,也是戀愛時期感情的結束,然而走進婚姻的人們,需要的是另外一種愛情。這種愛情已經失去了過多的包裝、虛幻和浪漫,而是有了更多的平淡與真實。它要求雙方對彼此的感情做進一步的接觸,需要的是另外一種更親密的愛情,從而把各自的生活完全重疊起來。

結了婚的男人無法再像往日一樣,保持自己完全的獨立,或者回到父母家中,尋求他們的慰藉。女人也不能再像戀愛時那樣春風得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般享受男人的寵愛。反之,夫婦雙方都要麵對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煩瑣的事情和不快的矛盾,甚至還會因此爭吵,會大動肝火,從而鬧得家裏雞犬不寧。

當人們真實地麵對生活,包括無數的挫折和風雨,也包括柴、米、油、鹽的生計安排時,也許會產生一種挫折和氣餒的情緒。這些似乎再一次印證了“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說法。然而,事實上婚姻本身是無所謂好壞的,成敗全在於你自己。婚姻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新的家庭,延續你的愛情,並為你的愛情果實建立一個貯存地。

在現實中,許多夫婦婚後感情與日俱增,兩情相悅,恩愛有加,愛情之花常開不敗。究其原委,全在於夫妻感情鞏固、發展得法,追求一種平淡、恬然的生活。其實,隻要你善於經營這種親密而現實的愛情,不要輕易對愛人發脾氣,你們的愛情也會繼續發展、升華,絕不會被扼殺在婚姻的搖籃中。

對孩子來說,“家和”也非常重要。一個孩子呱呱落地,來到這個世界,當他睜開惺忪睡眼,第一眼看到的可能就是他的家,他的父母。家是子女的第一起跑線,是塑造子女健全人格的第一環境,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一起成長的發展空間。

如果一個家庭被吵架、暴力、酗酒、婚外情等等問題困擾,孩子受其影響是無疑的。若夫妻感情不和,家庭氣氛緊張,父母不僅無心照顧孩子,甚至還會將孩子當作“出氣筒”。這種家庭氛圍會使孩子感情上很痛苦,精神上很壓抑,健康和智力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從小就生活在氣氛緊張的“缺陷家庭”中的孩子,智商一般都較低,並且存在著不少心理問題;而生活在恩愛和睦家庭中的孩子,不但心理比較健康,智商也要較前者高。

父母離異往往會在孩子的心裏投下陰影,容易造成孩子壓抑、自卑、孤僻、冷漠的性格。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受父母離異的影響,致使心理多憎恨、少愛心。這些孩子,由於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容易受傷害而變畸形,如不小心嗬護,最終很有可能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所以,做人要有為人和善的“心眼”,不僅在社會交往中要少發脾氣,在家庭中更要少發脾氣。人性和善是美麗的一麵,同時也是贏得尊重的一種方式,調整自己的心境,充分發揮它的優點,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

2.抱怨,損人不利己

有很多事情,必須要做或者已經做了,我們就不要再不停地抱怨了,因為抱怨不僅往往於事無補,相反,還可能失去應得的利益。

在日常生活中,在單位上下級之間、同事間,當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許多缺乏自控力的人,就會立刻表現出不滿、憤怒的情緒,甚至暴跳如雷,大罵一通,而這些行為,除了發泄了一下自己的情緒之外,於對方卻無絲毫的影響,不僅白白耗費了力氣,還可能會引來別人的誤會,讓自己受到更深的傷害。

劉豔是一家公司的行政助理,被同事們當成公司的“管家”,事無巨細,都要找她才行。這樣一來,劉豔每天事務繁雜,忙得團團轉,牢騷和抱怨也就成了家常便飯。

這天一大早,就聽劉豔抱怨:“煩死了,煩死了!”旁邊一位同事皺皺眉頭,不高興地嘀咕著:“本來心情好好的,被你一吵也煩了。”

其實,劉豔性格開朗,工作起來認真負責。雖說牢騷滿腹,該做的事情卻一點也不曾怠慢,比如維護設備,購買辦公用品,交通訊費,買機票,訂客房……整天忙得暈頭轉向,恨不得長出八隻手來。再加上為人熱情,中午懶得下樓吃飯的人,還常常請她幫忙叫外賣。然而,劉豔就是這樣吃苦費力,也沒落下個好人緣。原因很簡單,她太愛抱怨了。

這時,剛交完電話費,財務部的小李來領膠水,劉豔有些不高興地說:“昨天不是剛來過嗎?怎麼就你事兒多,今兒這個、明兒那個的?”抽屜開得劈裏啪啦,翻出一個膠棒,往桌子上一扔:“以後東西要一起領!”小李有些尷尬,又不好說什麼,忙賠笑臉:“你看你,每次找人家報銷都叫親愛的,一有點事求你,臉馬上就拉長了。”

大家正說笑著呢,銷售部的王娜風風火火地衝進來,原來複印機卡紙了。劉豔的臉又立刻晴轉多雲,不耐煩地揮揮手:“知道了,知道了,煩死了!和你說過一百遍了,先填保修單。”單子一甩:“先填一下,我去看看。”劉豔邊往外走邊嘟囔:“綜合部的人都死光了,什麼事情都找我!”對桌的小張氣壞了:“這叫什麼話啊?我招你惹你了?”

劉豔態度雖然不好,可整個公司的正常運轉還真是離不開她。雖然有時候被她搶白得下不來台,可也沒有人說什麼。怎麼說呢?她應該做的不是都盡心盡力做好了嗎?可是,那些“討厭”、“煩死了”、“不是說過了嗎”……實在是讓人聽著不舒服。特別是同辦公室的人,劉豔一叫,大家頭都大了。

年末的時候,公司民意選舉先進工作者,大家雖然都覺得這種活動老套可笑,暗地裏卻都希望自己能榜上有名。獎金倒是小事,誰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呢?領導們認為先進非劉豔莫屬,可一看投票結果,50多份選票,劉豔隻得了12張。

有人私下說:“劉豔是不錯,就是嘴巴太厲害了。”

劉豔也很委屈:“我累死累活的,卻沒有人體諒……”

什麼叫費力不討好?就像劉豔這樣,工作都替別人做到家了,可嘴上為逞一時之快,抱怨上幾句,結果前功盡棄。冷語傷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既然做了,就心甘情願些吧,抱怨是無濟於事的,相反,還會埋沒你的功勞。

3.仇恨的烈焰先燒傷自己

仇恨是一種情緒,每個人在不開心的時候總是會具有這種情緒,似乎覺得這樣就可以讓自己平衡了。然而事實上這種心態卻是大錯特錯的,仇恨不僅傷害不了敵人,反而會來傷害自己。

我們平常總是說,仇恨傷不了對方一根毫毛,卻把自己的日子弄得像地獄一般。那麼,仇恨別人是如何轉移到傷及自己的呢?《生活》雜誌上曾登載了一篇關於“報複會毀掉人的健康”的文章,是這樣說的:“高血壓患者最主要的個性特征是容易仇恨,長期的憤恨造成慢性心髒疾病,導致高血壓的形成。”

所以,耶穌所謂“愛你的敵人”,不僅是道德上的訓誡,同時也是在宣揚一種養生之道。當耶穌說:“原諒他們七十七次”時,他無疑是在告訴我們,如何避免高血壓、心髒病、胃潰瘍以及過敏性疾病。

一份警方報告中說:“一位咖啡店老板,因和廚師意見不合,一怒之下他竟抓起左輪手槍追殺廚師,結果造成自己心力衰竭倒地不起。驗屍報告宣稱:他因憤怒引發心髒病而死。”

事實證明,仇恨最容易損害一個人的容顏。相信大家都看到過一些女士,她們因為怨恨而臉生皺紋,由於悔恨而表情僵硬的情形。這時,再好的外科整形對她們容貌的改進,遠不及因寬恕、溫柔和愛意所能改進的一半。

試想,如果我們的仇人知道,由於對他的仇恨正在消耗我們的精力,使我們精疲力竭、社會關係老化,搞得我們心髒發病、未老先衰,難道他不會拍手稱快嗎?所以,就算我們沒辦法愛我們的敵人,起碼也應該愛惜我們自己,不要讓敵人控製我們的心情、左右我們的健康。

莎士比亞說過:“仇恨的烈焰會燒傷自己。”反之,寬恕敵人會讓我們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二戰期間,有一位叫倫納的年輕人來到瑞典,急需找到一份工作。由於他通曉好幾種語言,很想找個在進出口公司擔任文書的工作。可是,大多數公司都回信說,因為戰爭的緣故,他們目前暫時沒有招人的打算,但他們會保留他的資料等等。然而,其中有一個人的回信卻非常不客氣:“你對我公司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你既笨又蠢。我現在根本不需要文書,但即使我真的需要,也不會聘用你,因為你連瑞典文也寫不好,還說什麼通曉幾國文字!”

倫納看到這封回信,氣得要發瘋。這個瑞典人居然敢挖苦他不懂瑞典話!其實看看這份惱人的回信,才知道什麼是錯誤百出呢!於是,倫納寫了一封足夠氣死對方的信準備回擊。然而正當這封信被投進信箱的時候,他又停下來想了一下,勸自己說:“等等,我怎麼知道他不對呢?我學過瑞典文,但它的確不是我的第一語言,也許我犯了自己都不知道的錯誤。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應該再加強學習才是。這個人可能還幫了我一個忙,雖然他本意並非如此。他語言表達得缺乏修養,但這也不能抵消我欠他的這個人情”。

想到這裏,倫納把寫好的那封信撕掉,另外寫了一封:“你本來不需要文書,還不厭其煩地回信給我,真是太感謝您了。我對貴公司理解錯誤,實在很對不起。我寫那封信是因為別人告訴我,你是這一行裏的領導人物。我不知道我的信犯了文法上的錯誤,我很抱歉也很難過,我會再努力學好瑞典文,減少錯誤。我要謝謝你幫助我找到了不足。”

然而,沒過幾天,倫納又收到一封回信,那人竟邀請他去辦公室見麵。倫納去了,並得到了一份工作。從這裏,我們得到一個經驗,愛你的敵人往往比恨你的敵人對自身更有利。

當然,人非聖賢,要讓我們去愛自己的敵人,也許真的有點強人所難,但為了自身的健康與幸福,學習寬恕敵人,甚至忘了所有的仇恨,也可以算是一種明智之舉。

有一句話說:“不能生氣的人是傻瓜,而不去生氣的人才是智者。”有人問艾森豪威爾將軍的兒子,他父親是否也曾憎恨過一些人。他當即回答:“沒有,我父親從不浪費一分鍾,去想那些他不喜歡的人。”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悲觀論》中,把生命比喻為痛苦的旅程,可是在絕望的深淵中,他仍說:“假如有可能的話,任何人都不應有怨恨的心理。”要想真正做到忘卻我們的敵人,最有效的辦法還是訴之於比我們強大的力量。因為我們可以忘記一切事,侮辱當然也顯得無關緊要。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人控告瓊斯激起黑人的叛變,一群白人在教堂外聽到瓊斯在教堂內說道:“生命,就是一場戰鬥!黑人們應穿上盔甲,拿起武器,為爭取生存而奮鬥。”

“戰鬥!”“武器!”夠了!那些被激怒的白人青年衝入教堂,用繩索套上瓊斯,把他拖到一大堆幹柴旁,準備在烈火中絞死他。有人叫道:“燒死他,讓這個多嘴多舌的再說幾句話!說話!說啊!”

於是,瓊斯站在絞刑台上,脖子上套著繩索,開始宣傳他的理想。他談到自己的性格、學位,以及他的音樂才能。他談到自己曾拒絕請他加入旅館業的人的好意。為什麼呢?因為他熱衷於另外一個理想。

由於受到布克·華盛頓的影響,他立誌去教育那些貧困的同胞。於是,他前往美國南部最落後的地方,在野外樹林裏開始創辦學校。

瓊斯麵對這些準備處死他的人們,訴說自己艱辛的奮鬥曆程,為教育那些失學的孩子,將他們培育成有用的農民、工人、廚子與管家。他告訴這些白人,在他辦學的過程中,誰曾經幫助過他——有些白人曾經送他土地、木材、豬、牛,還有錢,幫助他完成教育工作。

聽了瓊斯如此真誠動人的談話,特別是他不為自己開脫,隻為自己的使命求情時,那群白人開始軟化了。最後有個參加過南北戰爭的老人說:“我相信這個年輕人說的話,我認得他提到的那幾個人。他在做一件好事,是我們弄錯了。我們不應該絞死他,而應該幫助他。”老人開始在人群中傳帽子,向那些想吊死瓊斯的人募了52美元,因為瓊斯說的那句:“我沒空爭吵,也沒時間反悔,沒有人能強迫我恨他們。”最後,那些暴民徹底原諒了他。

19世紀,艾比克泰德就曾指出,我們收獲的就是我們曾播種的,命運總是很公平,它會要我們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價,他說:“從長遠來看,每一個人都會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能將此銘記於心的人就不會跟人生氣,不會跟人爭吵,不會辱罵別人、責難別人、冒犯別人、恨別人。”

“愛你的敵人,寬恕那些詛咒你的人,善待那些仇恨你的人,並為傷害你的人祝福。”耶穌的這段聖言,會賜給無數人內心的安寧,擁有了這份安寧,就擁有了真正的幸福。

要培養內心的安寧與快樂,就請記住:永遠不要嚐試去報複我們的敵人,那樣對自己的傷害,將大大超過給對方的。決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仇恨上,哪怕一秒鍾。

4.牢騷太盛防腸斷

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當你遇到不好的部分時,要先學會思考,從失敗和挫折中學習和成長才是重要的。如果隻知道天天發牢騷,而不懂得去改變,不僅事情不會有改觀,身體還會受到損傷。

有個年輕人,一直得不到重用,他為此愁腸百結,異常苦悶。有一天,這個年輕人跑去問上帝:“命運為什麼對我如此不公?”上帝聽了沉默不語,隻是撿起了一顆不起眼的小石子,隨手扔到亂石堆中。上帝說:“你去找回我剛才扔掉的那個石子。”結果,這個年輕人翻遍了亂石堆,最終還是無功而返。這時候,上帝又取下手上的一枚戒指,然後以同樣的方式扔到亂石堆中。結果,這一次年輕人很快便找到了那枚金光閃閃的戒指。上帝雖然沒有再說什麼,但是年輕人卻一下子便醒悟了:當自己還隻不過是一顆石子,而不是一塊金光閃閃的金子時,再多的抱怨也不會讓別人注意到你。隻有當你成為一塊真正的金子時,才會脫穎而出。

麵對不佳的際遇,一時的坎坷,很多人總是抱怨命運的不公、上帝的捉弄,卻不能正視自己,冷靜地審視自我,問一問是否已經將自己磨煉成一塊金子——一塊熠熠生輝的,足以讓人一目了然的金子。

的確,塵世瑣屑,紅塵紛擾,總難免遭遇淒厲的狂風,淋漓的冷雨,然而,這並不是苦難,而是恩賜,是上天對我們的打磨與錘煉。生命的初始,就像一塊璞玉,質樸而粗糙,沒有光澤,需要我們細細地打磨,耐心地錘煉。這樣才能去粗存精,顯示出生命的厚重與光華。

生命是美麗的,而且異常精彩。麵對不幸,麵對潦倒,我們所要做的不應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是要不斷捕捉生存智慧,承受苦難,直麵打擊,最終將自己打磨成一塊閃閃發光的金子。要知道,上帝永遠是公平的,等到有一天,你真正將自己打磨成一塊熠熠生輝的金子時,任何人都掩蓋不住你燦爛的光輝。

有個神父去拜訪一位久未到教會做禮拜的教友。

教友說:“教會的是非太多了,一堆人扯在一起,就喜歡說人的是非,這讓我感覺非常累,我不喜歡這樣的教會。如果教會不是這樣,而是個單純的地方,我就會去。”

神父聽完一笑,問:“你有看到過這樣的教會嗎?”

教友想了想,搖頭說:“沒有看過。”

神父說:“如果有的話,我勸你也不要去。”

教友疑惑的問:“為什麼?”

神父答:“你去也隻是汙染教會而已。”

對於生活中許多不順心的事,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抱怨。當然,抱怨也並不是不可以,但是它很容易使我們陷在負麵的情緒之中。教友抱怨教會的人是非多,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教會一定也有其他的優點,一味的專注於它的缺點,就容易忽略了這些優點。

這個故事教給我們,試著去看事物可以使我們學習成長的部分,而不要隻專注於令自我負成長的部分。

有些誌同道合的人聯合起來一起寫小說。他們一起出錢,不定期地出版他們所寫的小說,偶爾也會聚在一起交換心得。在這樣的團體裏,自然會有想要拿文藝獎,想要成為真正作家的人。可是也會有很多這樣的人,明明自己還沒達到那個水準,卻一直感到不滿,不斷地抱怨別人沒有眼光,不會欣賞他那優秀的作品。對於這種人而言,他們絕對不會承認自己的作品不好,所以也就不會下點工夫提高自己。

如果你對自己的能力作了過高的評價,並且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並將原因歸咎於運氣不好的話,那麼你大概就是那種會抱怨上天不公平的宿命論者。這類人不僅在小說界,在一般的職場也隨處可見。

最常見的就是那些人常說:“公司根本就不了解我的實力”、“上司沒有眼光,所以我再努力也得不到他的賞識”、“大家都無法欣賞我的能力”等等。然而,問題真的出在別人身上嗎?這種人就像自己沒有實力,卻怪別人沒眼光的小說家一樣,都是在發一些空洞的、毫無意義的牢騷。

當一個人凡事都怪運氣不好的時候,他就很難跳出那個框框了。宿命論者,大多非常的灰暗、悲觀。他們越是這樣,幸運女神就越不會去眷顧他們,他們就更相信是運氣不好,從而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能夠開心工作的人,大多不會是宿命論者。如果你要相信命運的話,也請你往好的方麵想,如此一來,才有可能不斷地幫你開運。

若想杜絕抱怨,首先必須做的就是學會接受。曾經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你學會接受,失望就會少得多。”我們對周圍的事情往往都急於判斷,有時候根本不經過思考就開始埋怨。哪個明星外表不好看,哪個政治人物操守不良,哪樣的顏色不得體……種種原本很自然的事物,都被我們加上“該”或“不該”,難怪生活中的抱怨越來越多,而讚美越來越少。這樣的生活,其實是自找的。

有史以來,世界一直是個相對的存在。有黑一定有白,有好一定有壞,這是原本存在的事實。一味的隻想擁有自己想要的那一麵,是絕對不可能的。要知道,自己不想要的那部分,可能正是別的某個人的所愛。

凡存在必有其價值,這是肯定的。比如,鴉片對很多人來說是毒品,但對有需要的病人來說,它是很好的抗痛良藥;運動是健康的,但對某些特殊疾病患者來說,它是危險且會致命的。萬事萬物都沒有絕對,如果隻想要嚐甜頭,而對這之外的東西都否決,隻會使自己更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