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時空哲學》的解釋是:該時間差並不是地球的自轉變慢所引起的,而是由地球在時空之中的運動所決定的。即實空間在虛空間之中的運動速度,其中,世界時反映隻是動時概念,而原子時則反映的是公時概念。
假設地球在時空宇宙之中的移動速度為U,地球的運動所反映的動時(世界時)為t,標準時間(原子時)為T,那麼,根據時差辯證因子公式(2-5-3),(T-t)/T=U/c,即:U=(T-t)·c/T。
根據條件可得:T≈(2005-1958)·365·24·60·60≈1482192000秒,(T-t)=33秒,c=299792.458千米/秒,分別代入後得到:U≈0.00667千米/秒≈6.67米/秒。
該速度既不是地球的自轉速度,也不是地球繞太陽旋轉的公轉速度。那麼該速度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是不是地球在時空宇宙之中運動的平均移動速度呢?即宇宙的平移速度呢?人類在觀察天體運動的時候是否忽略了該速度的存在呢?
結合上麵的天體距離,人類對於宇宙之中天體的觀察是否能夠正確反映天體的運動呢?觀察到的速度與實際速度之間的差距又是多少呢?
以太風
為了便於理解,設想我們在一個巨大的湖裏,湖水是靜止不動的,我們坐船可以在湖水裏航行,湖水就相當於靜止以太。假設我們在航行時把手伸進湖水裏,就會感覺到水在運動,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水是否運動來判斷船是否在運動。這就是以太漂移或以太風。
1958年,有人改進了邁克耳孫-莫雷實驗,得到了“以太風”小於地球軌道速度的1/1000的結論。後來利用穆斯堡爾效應,測得“以太風”的速度約為2.8米/秒,遠遠小於期望值(30公裏/秒)。
菲涅爾進一步定義了菲涅爾拖曳係數,拖曳係數如果為1表示以太可以完全跟上物體的運動;如果是介於0、1之間則表示以太隻能部分地跟上物體的運動;為0則表示以太完全不能被拖曳,即對應靜止以太。1859年,斐索做了流水實驗,計算出以太被水拖曳的係數為0.46,而菲涅爾理論預測的係數為0.44,看起來吻合得很好。
斐索實驗說明以太是部分被拖曳的,這是19世紀以太學說的重要勝利。按照地球時空速度U≈6.67米/秒,我們可以得出以太部分被拖曳的速度大約為U′≈6.67米/秒·0.44≈2.93米/秒。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按照穆斯堡爾效應的“以太風”速度為2.8米/秒,以菲涅爾理論預測的係數0.44為依據,那麼,地球所在的實空間在虛空間之中的拖曳時空速度為U=2.8(米/秒)/0.44=6.36(米/秒)。
這樣,代入時差辯證因子公式(2-5-3):(T-t)/T=U/c,得到(T-t)/T=U/c=6.36/299792458=1/47110243.4(秒/秒)=1/1.49385(秒/年)≈1/1.5(秒/年)。
該公式說明存在於實空間之中地球上的人類,由於與在虛空間之中具有一定的時空速度,因此,從人類觀察者的角度所觀察到的“時間”與實際的標準時間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誤差,其誤差的係數為每運動一年半時間大約相差1秒鍾。即世界時大約在運行一年半左右(UT)就應該調整1秒鍾,以此使世界時與原子時(標準時間)之間同步。
綜合以上的分析,如果僅僅“從觀測中發現了那些遙遠的星係都在遠離我們而去,離我們越遠的星係,飛奔的速度越快”之結論來推斷出宇宙的起源是由一個“奇點”的大爆炸所引起的判斷值得商榷。
那麼,到底是人類觀察所導致的錯誤?還是客觀存在所構成的事實?宇宙的起源由大爆炸所引起之結論值得懷疑。
人類對於世界的認識,由於受自身的條件所限製,僅僅局限於時空宇宙之中的視空世界,而對於存在於黑洞之中的運動現象問題隻能是一無所知。而且,由於受傳統哲學思想之影響,對於存在於時空宇宙之中的運動現象也知之甚少,甚至有的認識產生嚴重的偏差。
3.2:眾說紛紜
關於的宇宙起源之說,人類探索和研究的步伐始終不渝、沒有停止過,也永遠不會停止,因為它涉及到我們人類自身的生存問題。
“時空起源”說
有些人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永恒的,而是從沒有時間和沒有空間的狀態產生的。根據現有的物理理論,在小於10-43秒和10-33厘米的範圍內,就沒有一個“鍾”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測量,因此時間和空間概念失效了,是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物理世界。
這種觀點提出已知的時空形式有其適用的界限其本質上是指視空世界的有限性。但是,剖析其缺陷在於受相對論之影響,將人類觀察的視空誤認為時空概念。
“人擇原理”說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由於人擇原理的提出和討論,出現了人類存在和宇宙產生的關係問題。
人擇原理認為:可能存在許多具有不同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的宇宙,但隻有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類,因此我們隻能看到一種允許人類存在的宇宙。
人擇原理用人類的存在去約束過去可能有的初始條件和物理定律,減少它們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學現象得到解釋,這在科學方法論上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如果作進一步的剖析後就會發現,人擇原理說沒有離開佛教關於客觀世界的認識論問題。
“整體爆炸”說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間的哪一點爆炸,而是整個宇宙自身的整體爆炸。在新的暴漲模型中,我們的宇宙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是一個更大的始於無規則混沌狀態的物質體係的一部分。
這種情況恰如科學史上人類的認識從太陽係宇宙擴展到星係宇宙,再擴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樣,今天的科學又正在努力把人類的認識進一步向某種探索中的“暴漲宇宙”、“無規則的混沌宇宙”推移。
這種“無中生有”的觀點在哲學上包括兩個方麵:
①本體論方麵。“無”並非是絕對的虛無,這不僅違反了人類已知的科學實踐,而且也違反了暴漲模型本身。按照該模型,我們所研究的觀測宇宙僅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觀測宇宙之外並不是絕對的“無”,這個“無”也隻能是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
②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麵。暴漲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學的宇宙概念。這個宇宙不論多麼巨大,作為一個有限的物質體係,也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曆史。
暴漲模型把傳統的大爆炸宇宙學與大統一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觀測宇宙中的物質與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應研究它們的起源。它把“無”作為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把“無”和“有”作為一對邏輯範疇,探討我們的宇宙如何從“無”(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轉化為“有”(已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這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一定意義。
綜上所說,人類尚不能客觀反映現在的宇宙,又怎能正確反映過去的宇宙?更不能科學地反映宇宙的起源。因此,當今關於宇宙起源的種種推論也都隻是人們的猜測與推想!
3.3:宇宙藍圖
我們的宇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宇宙?唯物辯證法說不清、佛教原理道不明、相對論看不準。
宇宙的維數
時空宇宙的四維性其本質意義就在於:空間是由物質組成的具有長、寬、高三維坐標的世界,時間是第四維的坐標,時間和空間坐標具有固定的聯係。也就是說,時空是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
經過前麵關於世界本原的研究,按照《時空哲學》的原理,通過對相對論的剖析後知道:愛因斯坦還是沒有脫離傳統的哲學觀——世界本原是由物質組成的“一元論”觀念,因此,相對論體係隻是屬於研究人類所觀察的視空世界。
雖然相對論的出發點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相對論的立足點存在著時空觀的偏差。這是愛因斯坦的本意還是人們對於相對論本質的誤解暫且不說,但是,受其影響,目前許多人普遍認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關於宇宙運動的研究就是建立在四維時空基礎上的。
因此,如果按此推理,那麼整個時空宇宙就不是四維的,而是多維的,也就出現了數學上的各種多維空間和現代微觀物理學中提到的高維空間。
事實上,這個問題如果利用《時空哲學》原理就很好解釋:受光障之影響,相對論所討論的是關於人類觀察物質世界的視空世界。如果按照第二章第四節的速度區域分類法,將相對論的視空世界誤認為四維時空世界,就會出現多維的時空宇宙。
嚴格而言,多維時空也好、高維時空也罷,這隻是從視空世界意義上進行劃分。如果將宇宙曲解為僅僅是指人類所觀察到的視空世界,這樣就會出現多維性宇宙、或高維性宇宙的概念。天體的數量當今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存在於時空之中的現象之,由於受科技進步之約束,人類目前認識現象之的最大速度為光速,其中包括電磁波等現象都沒有超過光的速度。
因此,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也僅僅局限於視空世界,雖然通過科學的推理論證,暗物質的存在逐步被人類所接受,但對於存在於視空黑洞之中的暗物質,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暗物質的存在,有力地證明了宇宙中的天體遠不止人類目前所掌握到的數量。而暗能量的出現,科學地反映出宇宙中尚有許多人類目前還從未認識的現象。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在不遠的將來,當人們一旦認識和掌握了大於幾倍光速的現象屬性之時,更為精彩的宇宙藍圖就會展現在我們麵前。但是,無論人類所掌握的現象速度有多大,觀察者的視空黑洞永遠存在!因此,觀察宇宙天體的數量永遠是個未知數!
宇宙的尺寸
世界的本原是由物質及其組合的。如果我們從實空間的角度看,存在於實空間的間隔之中;但是,如果我們從虛空間的角度看,物質則存在於虛空間的間隔之中。事物在虛空間之中的運動具有相對性原理,而虛空間之中之自身的運動具有等效性原理。
實空間是由虛空間的變化所產生的,實空間隻有存在,既不能變化、也不能運動發展;而虛空間的存在與變化發展構成了時間屬性。時空宇宙就是由虛實空間組成的一個四維統一整體。
傳統哲學觀點對於宇宙的尺寸是建立在天體的位置,即實空間的大小,認為實空間就是宇宙的一切,而忽略了虛空間之存在大小。
宇宙應該是實空間與虛空間的統一體,宇宙的大小由虛實空間所決定。如果說實空間的大小是有限的,那麼,虛空間的大小是永恒無限的。宇宙的大小隨虛空間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宇宙大小的尺寸永遠是一個未知的無窮大數!
銀河的圖像
目前人類通過觀察所描繪出的銀河係的藍圖是: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恒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係統——銀河係。銀河係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麵看很像一個“鐵餅”,正麵看去呈旋渦狀。
然而,留給人們反思的是:銀河係中的天體隻有2500億顆嗎?根據觀察所得之結果與實際之間到底存在著多大的差距?人類尚不能正確計算出宇宙中的天體數量、又不能正確地反映出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那麼,又怎麼能精確地描繪出宇宙的藍圖呢?因此,宇宙“鐵餅”之說隻是人類通過觀察所得到之結果,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宇宙藍圖,在“鐵餅”的上下還應該存在著許多尚未發現和觀察到的天體。
描繪銀河藍圖
古人有過“天方地圓”之說。目前對於人類所觀察到的物質世界,小到原子、分子,大到太陽係中的地球、太陽、月亮等,甚至是其他一些距離地球很遠的天體,幾乎都是“球形”的。
那麼,由物質組成的各種物體又為什麼都是“球形”的呢?本人認為,這主要原因一方麵是由於自身的旋轉運動、另一方麵是受外力之影響,即受到存在於時空之中的控製和影響。個體存在之物體是如此,那麼,整個物質世界的存在也應該是“球形”的,而不應該是“扁形”的。這是其一,其二是:在物質世界的間隙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不是物質的。而的運動又都是直線運行的。由此推出,客觀世界中所存在的、作直線運動的應該構成“方形”的。
根據上述兩點,結合人類的審美觀,我們可以總結推理出客觀存在的宇宙模型應該是:
客觀存在的時空宇宙是“方形”的,物質世界存在其中成“球形”,視空世界是“球形”之中的中間“扁形”部分。
這樣,方能體現天()方、地(物質)圓之傳統學說。
因此,人類對於時空宇宙的認識才剛剛開始,在對宇宙認識還不徹底的情況下討論宇宙的起源問題還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