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認清事物的本質(1 / 1)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能夠隻看到它的表麵現象,要從更深一層次,更廣一層次的意義上去看問題,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認清事實的本質,不會受到欺騙。下麵就讓我們看看包青天的故事吧。

包青天的美名家喻戶曉,而他的鐵麵無私更是千秋永垂。包大人斷案,大到怒鍘駙馬爺,小到百姓的雞毛蒜皮之事,他都一絲不苟地秉公而斷。

北宋時,包拯(公元999—1062年)在天長縣剛任縣令時,曾審過兩樁牛案,其情趣讓人回味無窮。

第一樁牛案發生在春耕季節,東村農民王二和張三,有一天在田裏耕地。休息時,他們坐在田埂上閑聊,兩頭耕牛在坡上吃草。吃著吃著,兩頭牛抵製角來,王二和張三沒當一回事,反而覺得好玩,竟在一邊看熱鬧。可是抵來鬥去,一眨眼的工夫,王二的牛忽然把張三的牛抵死了。這下兩個好朋友翻了臉,張三一張狀子告到縣衙門,要王二賠他的牛。當時,包公還沒任縣令,前任白縣令審案時,覺得此案不好判,判賠,王二吃虧;判不賠,張三吃虧,而兩人都不想吃虧。前思後想無良策能判得公平合理,就把兩人暫時收進了監獄。

包公上任不久,聽說有兩個農民在監獄裏,胡亂罵人,便命手下提出來問緣由。知道了事情的原因後,包公不由大笑起來,兩個農民莫名其妙地想:早知道有個包拯辦案認真,卻原來也是糊弄百姓啊!剛要發牢騷,就聽包公笑道:“你們本是一對好鄰居,因為一時疏忽,使得牛抵觸死了,為這朋友反目成仇,實在不應該啊!今天,本官勸你們言歸於好。”說完了就提筆寫了四行字:

“二牛抵觸,不死即活;活牛耕地,死牛同剝。”兩個農民聽完判決,口服心服,都說公平合理。他們相互歉意地一笑,謝過包公,兩人說說笑笑攜手走出了公堂。

此案剛結,村西農民劉全來報:他今天早晨正要牽牛下地幹活,來到牛圈時大吃一驚,他的大黃牛滿口血淋淋,牛舌頭不知被誰割掉了!劉全心疼得一邊大哭,一邊急奔縣衙門要求破案。包公看罷狀子,心想:這很可能是劉全的仇人幹的。但不能對他明說,得想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即不能讓劉全虧本,又能破了案。包公想了想對劉全說:“這牛恐怕也難活了,你不如把牛宰殺了,肉可以賣。我再資助你一些錢,買一頭牛吧!”劉全感激萬分,揮淚叩別了包公。

包公隨即出了一張禁殺耕牛的布告:

本縣曉諭黎民百姓:為確保春耕春種,嚴禁私自宰殺耕牛。如有病牛,須請牛醫診治;診治無效的,先報呈縣衙,經核實後方可宰殺。否則,擅自殺牛的一律嚴懲不貸。有人告發殺牛者,官府賞錢300貫。

此布告一出,第二天一早,劉全的鄰居李安,前來報告了劉全殺牛的事。包公推測:村中之人一定都知道,劉全宰殺的是殘廢牛,而此人明知殺殘牛而來告發,是想誣陷劉全。看來,李安一定和劉全有仇。包公出布告本意就是引出李安。劉全昨天告訴過包公,李安和他有芥蒂,看來,割牛舌之人非李安莫屬了。包公立即開堂審訊,李安隻得如實供認,他為報複劉全不借他耕牛使用之仇,所以偷偷割去了牛舌頭,見布告後又來誣告他。

割掉牛舌不是害人者的目的,以私宰耕牛為名誣告於人才是害人者設下的毒計,包拯看清了問題的實質,知道害人者不達目的是不會罷休的,於是欲擒而故縱,使害人者自己暴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