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家規(1 / 2)

自從杜如海救了楊森,楊家的老少們是找機會就上門,他們帶的禮物不多,但每件看得出都是精挑細選的,讓主人知道他們的誠意。

不過從耳環一事後,杜如海與何氏氣他們傷了寶貝女兒又不敢承擔責任,一時對楊家就有點反感了,幾次故意的避而不見。

其實在杜如海與何氏還不知道楊家真正的絕情的情況下,楊家隻要再堅持的道歉,杜家還能真為這點小事不認朋友?

不過楊家見風使舵的性情不是遇大事才有的,現在看杜家不高興了,他們就認為再道歉也沒用,所以一轉身又去巴結別人家,連本來過年送禮也免了,生怕白花錢。

楊家這樣的行為,杜如海與何氏要是還想不到他們之前殷勤上門不是感激救命之恩,而且因為有利可圖,那他們夫妻可就白當這家主和主母了。

杜長平這真不知道楊家又換了獻殷勤的對象,他隻是正好碰上宋家的事,就對比下楊家,杜如海與何氏則心照不宣的互看一眼,他們以前還從沒想到有人連救命恩人都當成利用對象,楊家是獨一無二的例子,還是別人家也會如此?

但這事夫妻倆都不願意和兒女們細說,孩子們還小,不用這麼早就接觸世間的陰暗麵,尤其是女兒,有父兄在,將來還有丈夫兒子,她隻要做好她的大家閨秀就行了。

……

杜若香其實私下裏打聽過楊家的行為,楊家那麼對她,她不可能不記仇,她現在雖不能滅了楊家,但要是眼睜睜看著楊家還像她前世那樣順杆兒爬的成了一方富豪,那可讓人不痛快。

前世楊家就是借了杜家的力才起來的,而現在杜家和他們疏遠了,楊家也想著再攀上別家,可惜楊家不過是小販出身的,京城的達官貴人沒誰看得起他們,攀也攀不上。

杜若香聽說,楊家開在京城的綢緞莊因為沒有上好的貨源,光顧的客人越來越少,就快開不下去,再這樣過幾個月,他們一家就得滾回寶羅府。

這是個好消息,但更好的消息是從宮裏傳出來的,二月初一百官都在的大朝,正元帝開口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沈皇後有了身孕。

關於皇嗣,正元帝也就說了這麼一句,沈皇後是什麼時候懷的,估計什麼時候生,皇帝都沒說,大臣也不敢問,隻是下朝以後,和禮部右侍郎沈大人“同路”的官員一下增加了好幾倍,向來冷清的侍郎府門前也是車馬不斷。

民間消息來源慢,但傳播的速度非常快,之前杜家是早知道這事的,不過朝廷沒公開何氏就不許家裏人亂說,好不容易證明這是真事,民間到處都在說這事,杜家人的嘴也不緊了。

杜若香最近聽的最多的就是各地的藩王派人送來賀禮,其中擺闊氣最大的就是定王,恰巧出門的雪兒正好看到那浩浩蕩蕩的送禮隊伍,回來向小姐形容了好幾遍,直說那定王人真不錯,對皇帝真忠心。

忠心到殺了皇帝自己登基?杜若香心裏警惕,看來這定王目前還懂得做樣子贏口碑,沈皇後的那個孩子是不是他對手現在還不好說,大意不得。

……

沈皇後的皇子還在肚子裏,杜若香四月份過了七歲的生日,就該迎來杜家女兒每到七歲都會有的考試了。

杜家到杜如海是第三代皇商,也就是說頭代把生意做到皇宮的是杜如海的爺爺,但能讓杜家有此榮耀,為杜家打下皇商基礎的是杜如海的太奶奶。

太奶奶姓杜,是杜家的獨女,杜老爺富甲一方妻妾成群,可偏偏隻生了這麼一個女兒,隻能從小當男孩養著,求個心理安慰。

而杜家這個小姐性子也像男子,杜老爺老了後,杜家的珠寶生意都是她支撐的,杜小姐還有項絕活,她親手設計的首飾一上市就被各地名門淑女爭搶,杜家在她手裏可比在杜老爺手裏還厲害,生意擴大了好幾倍。

杜家小姐結婚很晚,她挑挑揀揀才找了個無父無母的珠寶匠人做上門女婿,她這丈夫為人本分手藝出眾,平常就是埋頭做首飾,家裏生意還是由杜小姐做主,生的兒子也是姓杜,繼承杜家的香火。

據說杜小姐夫妻倆從未紅過臉,生的兒子孝順又有本事,要說她心裏還有什麼不平,就是她爹了。

對唯一的女兒,杜老爺還是非常疼愛的,幾乎是百依百順,但杜老爺也總是遺憾沒兒子,就算女兒做的比一般男子都強了百倍,他還是把“要是再有個兒子就好了”這話念叨了一輩子。杜小姐對父親也非常孝順,可她最煩的就是這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