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名聲大噪(1 / 2)

辛蕙將“巧姑坊”又搬回了未名鎮北街,並且重新與許老板簽訂了租賃合約,毀約金這回漲到了一千兩。當然,之前那五百兩,許老板沒說要,辛蕙也不再提。

經過這一搬一回,再加上開業“炒作”,與趙無忌的“緋聞”炒作,巧姑坊之名傳遍整個未名鎮。再加上趙無忌親自穿了新衣在人前露麵,其風姿令人驚豔,更是替巧姑坊撈得了名聲。趙老爺似與兒子達成了什麼協議,果然沒再讓人找辛蕙的麻煩。

等巧姑坊重新開業,鎮上的大戶人家幾乎不約而同送來了定金,要給各家公子都做一套“君子套”。

辛蕙陷入了空前的忙碌,忙著進料,裁剪,教秀秀使用兩台機械,然後和秀秀一起把接到的活兒完成,三天後衣價大度上調,原來七十兩的變成了一百兩,三十兩的變成了五十兩。辛家四個弟妹曾擔心價錢太高會沒人來做衣服,但價格調高之後,不但客人並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多。

逐漸到了年底,巧姑坊已成為未名鎮的一個“名牌”店,凡是當地名門望族中人的衣服,大都拿來巧姑坊製作。所謂“成名之前靠炒作,成名之後靠實力”,辛蕙深知,一個店,光有了名聲還不夠,名聲會讓大家認識你,卻不一定能把你記在心裏,要讓百姓一準備做新衣,就想到巧姑坊,需要的,還是實力。

利用在現代的一些知識,外加大膽的創新設計,交貨的快速,衣服的質量,短短兩個月內,巧姑坊在未名鎮站穩了腳根。

古往今來的有錢人都是一樣,注重享受,從衣食住行上賺他們的錢,隻要點子新,努力到位,價格高一點他們也願意接受,有時候,價格越高,越能顯示出他們的身家與品味。可以說從一開始,辛蕙便把巧姑坊的定位在一個較高的標準之上。

年底盤點,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除去房租及一應花費,淨賺六千二百兩銀子。

辛蕙拿出其中一千兩,請韓阿伯與柳阿伯合作,繼續給自己生產組裝所需的零部位,按她的打算,明年開春之後,將巧姑坊的規模擴大成為一個小型的“工廠”,再置辦三十套設備,做成成衣銷售。

穿越過來的這些日子,她對這個世界的風土人情有了個大概的標準,此地雖非中國曆史上曾有的一個王朝,但一套製度與中國古代也無甚太大差別。

新年歇業三天,辛蕙在最後一夜和秀秀加工加點,給辛家姐弟五人各製了一套新衣,由於這年是兔年,辛蕙在盼盼文皓文宣三個小的衣服上動了點心思,鮮紅的小夾襖,綴著雪白的毛邊,裏麵各人一套窄袖棉襖,緊腰,紅白相映,顏色搭配十分搶眼,然後給每人做了一個兔頭帽子,一條素棉圍巾。

辛蕙和秀秀的衣料與弟妹們同,隻是沒戴兔頭帽,一家五口往街上這麼一站,立即成為一道明亮的風景線。

大年初一,天寒地凍。

未名鎮上行人來去匆匆,都是互相走門串戶拜年的,鮮少有店鋪開門。

辛蕙五姐弟各人背了一個斜挎包,式樣簡潔大方,最主要的是,古代從沒有這樣的挎包,在現代社會隨處可見的東西,到了這裏,便是一種“創新”。

盼盼三人的包中裝著花生核桃等物,在街上遇到小孩子便笑嘻嘻地上前分給他們每人一把,秀秀包中裝了一幾個紅包和幾隻耳帽,辛蕙包裏則裝了幾隻用牛皮製成的簡易“熱水袋”。這些禮物是送給韓阿伯一家和柳阿伯的。

辛蕙算了算,自己家這五口在未名鎮,居然一個親戚也無,本家辛氏一族人情淡薄,除了剛穿越過來那會兒,辛族長曾在她麵前“張牙舞爪”了一陣子,這些時日,再未見到一個辛家族人。不過,這也甚合辛蕙之心,省得相見不相和,淨生閑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