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蓬勃發展的中國外交(1 / 2)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帶動世界經濟複蘇、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麵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國積極開展全方位、多領域外交,維護了總體有利的外部環境。

一.我國國際地位的變化及麵臨的新挑戰

2010年是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始,國際社會進一步把目光投向中國,視中國崛起為本世紀最重大的全球性事件。中國成功抵禦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進一步上升。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體現了中國社會的動員力和民族凝聚力,2009年閱兵向外界展示了中國的軍事實力,2010年上海世博會體現了中國科技創新的能力。伴隨中國經濟實力的壯大,中國的外交自信心不斷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

但是,隨著中國地位和影響的迅速增大,各種外部阻力與壓力也隨之增加:一方麵,不少國家和外部力量對中國的快速發展產生不適應感,“中國威脅論”“中國強硬論”“中國傲慢論”不斷出現。一些大國更對我國產生明顯的戰略敵意,使我國麵臨更多的麻煩和事端。自2010年年初以來,美國在涉及我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接連發難,比如穀歌事件、美對台軍售、西藏問題、貿易紛爭和壓人民幣升值及南海軍事問題。此輪中美關係的緊張,除了美國國內急於擺脫經濟困境和中期選舉的政治壓力因素外,擔心中國實力增強後會挑戰美國的霸權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美國朝野普遍認為,中國正變得“自大傲慢”,我國維護海洋權益的舉措,被美國視為與美爭奪亞太主導權,對美國在亞太的利益構成了威脅。美國國內一些智庫的重量級人物公開主張,重新審視美國的對華政策,這是我們應該警惕的。

中國成長產生的大國崛起效應也引起一些周邊國家的疑慮和防範心態,增加了我們維護周邊環境穩定的難度。我國周邊環境複雜,鄰國眾多,又存在大量曆史遺留的領土及邊界劃分爭端。出現任何紛爭,不僅當事國陷入麻煩,也為外部力量介入提供了機會。近年來,中國在周邊地區的一些維權活動,如中國漁政船在南中國海巡航、護漁、伸張主權,以及中國海軍艦隊在衝繩附近海域演習等,就引起周邊國家的嚴重焦慮。一些周邊國家為緩解中國實力上升的壓力,希望美國在地區事務中發揮“平衡者”作用。菲律賓等國一直希望美國介入南中國海的爭端。一旦外部大國介入,極易造成我國周邊安全形勢的惡化。近期南海主權爭端表麵化和複雜化,美國的介入便是重要原因。近兩年,隨著對中國護海行動疑慮的加重,美國一方麵向中國施壓,指責中國在南海問題處理上妨礙了海上貿易的開展,違背了國際海洋法,另一方麵,加快重返南海地區的部署。不僅以“維護南海航行自由”為借口,增加在該地區的投入,頻繁派遣軍艦在南海活動;還通過軍售、聯合軍演來提升與部分國家的軍事合作。2010年8月,美國就與越南在南海進行了海上聯合軍事演習。近幾年,我國麵臨日益嚴峻的領海權益維護的考驗,比如在南沙群島、釣魚島及東海大陸架劃界和東海油氣開發等問題上,與越南、日本等國的爭端都呈現加劇之勢。

另一方麵,隨著國際上對中國的日益關注和重視,其對中國的期待也大大上升。國際輿論要求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比如在對巴援助問題、氣候問題的解決上,要求中國承擔過重的責任,這使中國麵臨履行大國義務的壓力明顯加大。盡管承擔更多國際責任有利於我國發揮更大的國際影響,可以增加我國的戰略分量,但是以我國現有的能力履行過重的國際責任,將影響到我國自身的長期發展。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必須平衡好自己的國家實力與承擔國際義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