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堅定不移的人生信仰:邁向巔峰要有堅定的信念(2 / 3)

直麵苦難,一切都值得感恩

“年幼時節就遭受父母雙親中彈身亡的悲慘變故,這是何等的打擊!……我能活到現在,而且沒有被絕境逼瘋,其實我自己也覺得是一個奇跡。……那種痛苦,如果沒有親身經曆過,恐怕永遠都不會懂。弟弟誌晚是我們三個中年齡最小的,他在那麼小的年齡就遭受這麼大的打擊,我看著弟弟,覺得命運這樣對他真的很不公平,那時候弟弟整個人一度變得很萎靡不振。但是現在,他已經戰勝了彷徨,堂堂正正做人,而且組建了家庭,在向幸福生活邁進。看到這些,我覺得很滿足。我想這一定是父母在天上保佑我們……我應該感謝他們,我真心的感謝,感恩。”

單從這一席話來看,我們能感覺到她說話的心態是平和的,事實上,樸槿惠說這段話的時候,確實表現得非常的平和。所以不僅樸槿惠,就是周圍的人覺得樸槿惠在遇到失去父母雙親的打擊中還能堅持得住,真是個奇跡。

在平時的生活中,很難看到一個人的能耐和本領大小。但是一旦遇到危機或困難時,這些才能就會明顯而自然地顯現。在麵臨絕境時,有的人會被打倒,變得萎靡、絕望,而有的人則會奮起反抗,越戰越勇,並且在對抗的過程中不斷地強大自己的精神和心靈。隻有後者,才能成為真正的勇士,樸槿惠就屬於後者。

樸槿惠不但堅持了下來,更為難得的是,這個在27歲成為孤兒的瘦弱女子,在時隔30餘年後的今天,成為大韓民國政壇上第一位女總統。

樸槿惠是如何克服這些考驗和痛苦並重新崛起的呢?

母親陸英修去世後,樸槿惠根本就沒有時間去顧及自己個人的悲傷,因為父親需要她,國家需要她,她馬上填補了母親的空位,去行使“第一夫人”的職務。樸槿惠告訴自己,盡自己的全力做好“第一夫人”,就是對母親最大的思念和安慰;分擔並解決國民的憂愁,為國家和國民謀福利是自己最大的任務。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她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她的生活變得異常忙碌。

為了國民的幸福,為了國家的發展,為了忠實於自己的職務,她每天在東奔西走,爭分奪秒地工作,不僅是與時間作戰,更是與自己的意誌作戰。

在擔任“第一夫人”期間,樸槿惠除了擔任了“女童子軍”的名譽總裁外,人們還能在“新村運動”中看見樸槿惠忙碌的身影。

1979年,父親樸正熙遇害,樸槿惠離開青瓦台,過了18年隱居式的生活。在這18年的生活中,樸槿惠也有過幾近崩潰的時候,但是她通過讀書、思考、寫作等方法幫助自己平複內心的痛苦,並漸漸地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在這段時間裏,樸槿惠不斷地修身養性,成長為一位在任何事情麵前都安然自若的強大女性。

在韓國,樸槿惠被稱為“三無女人”——無父母、無丈夫、無子女。迄今為止她都是獨身一人。

回顧樸槿惠的人生,與她相伴的都是痛苦、傷痕和孤獨。樸槿惠沒有被這些不幸打倒,更沒有屈服於這樣的人生。在每次痛苦到幾近崩潰的時候,樸槿惠都會想到國民,想到國家,還有自己的父母,她知道,她的命運與這些息息相關。

在離開青瓦台的日子裏,樸槿惠也曾一度陷入抑鬱症中。為了改善自己的抑鬱症,樸槿惠積極參與外界的活動,她每周都會去周圍的孤寡老人那裏幫助他們打掃房間、洗衣做飯,陪他們聊天,認真地傾聽他們的話語。大概過了一個多月,樸槿惠發現自己在不覺間變得有幸福感了,她開始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悅,這種喜悅感從她的內心噴湧而出,將樸槿惠包圍其中。慢慢的,樸槿惠的抑鬱症逐漸好轉,她又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