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卷 楊思溫燕山逢故人(2 / 3)

張二官人道:“今兩國通和,奉使至維揚,買些貨物便回。”楊思溫見姨夫張二官出去,獨自無聊,晝長春困,散步大街至秦樓。入樓閑望一晌,乃見一過賣至前唱喏,便叫:“楊五官!”

思溫看時,好生而熟,卻又不是陳三,是誰?過賣道:“男女東京寓仙酒樓過賣小王。前時陳三兒被左金吾叫去,不令出來。”思溫不見三兒在秦樓,心下越悶,胡亂買些點心吃,便問小王道:“前次上元夜韓國夫人來此飲酒,不知你識韓國夫人住處麼?”小王道:“男女也曾問他府中來,道是天王寺後。”

說猶未了,思溫抬頭一看,壁上留題墨跡未幹。仔細讀之,題道:“昌黎韓思厚舟發金陵,過黃天蕩,因感亡妻鄭氏,船中作相吊之詞”,名《禦街行》:合和朱粉千餘兩,撚一個、觀音樣。大都卻似兩三分,少付玲瓏五髒。等待黃昏,尋好夢底,終夜空勞攘。香魂媚魄知何往?料隻在、船兒上。

無言倚定小門兒,獨對滔滔雪浪。若將愁淚,還做水算,幾個黃天蕩。

楊思溫讀罷,駭然魂不附體:“題筆正是哥哥韓思厚,恁地是嫂嫂沒了。我正月十五日秦樓親見,共我說話,道在韓國夫人宅為侍妾,今卻沒了。這事難明。”驚疑未決,遂問小王道:“墨跡未幹,題筆人何在?”小王道:“不知。如今兩國通和,奉使至此,在木道館驛安歇。適來四、五人來此飲酒,遂寫於此。”說話的,錯說了!使命入國,豈有出來閑走買酒吃之理?按《夷堅誌》載:那時法禁未立,奉使官聽從與外人往來。當日是三月十五日,楊思溫問本道館在何處,小王道:“在城南。”思溫還了酒錢下樓,急去本道館,尋韓思厚。

到得館道,隻見蘇許二掌儀在館門前閑看,二人都是舊日相識,認得思溫,近前唱喏,還禮畢。問道:“楊兄何來?”

思溫道:“特來尋哥哥韓掌儀。”二人道:“在裏麵會文字,容入去喚他出來。”二人遂入去,叫韓掌儀出到館前。思溫一見韓掌儀,連忙下拜,一悲一喜,便是他鄉遇契友,燕山逢故人。思溫問思厚:“嫂嫂安樂?”思厚聽得說,兩行淚下,告訴道:“自靖康之冬,與汝嫂顧船,將下淮楚,路至盱眙,不幸箭穿篙手,刀中梢公,爾嫂嫂有樂昌硫鏡之憂,兄被縲絏纏身之苦。我被虜執於野寨,夜至三鼓,以苦告得脫,然亦不知爾嫂嫂存亡。後有仆人周義,伏在草中,見爾嫂被虜撒八太尉所逼,爾嫂義不受辱,以刀自刎而死。我後奔走行在,複還舊職。”思溫問道:“此事還是哥哥目擊否?”思厚道:“此事周義親自報我。”思溫道:“隻恐不死。今歲元宵,我親見嫂嫂同韓國夫人出遊,宴於秦樓。思溫使陳三兒上樓寄信,下樓與思溫相見。所說事體,前麵與哥哥一同,也說道:哥哥複還舊職,到今四載,未忍重婚。”思厚聽得說,理會不下。

思溫道:“容易決其死生。何不同往天王寺後韓國夫人宅前打聽,問個明白!”思厚道:“也說得是。”乃入館中,吩咐同事,帶當直隨後,二人同行。

倏忽之間,走至天王寺後。一路上悄無人跡,隻見一所空宅,門生蛛網,戶積塵埃,荒草盈階,綠苔滿地,鎖著大門。

楊思溫道:“多是後門。”沿牆且行數十步,牆邊隻有一家,見一個老兒在裏麵打絲線,向前唱喏道:“老丈,借問韓國夫人宅哪裏進去?”老兒稟性躁暴,舉止粗疏,全不采人。

二人再四問他,隻推不知。頃間,忽有一老嫗提著飯籃,口中喃喃埋冤,怨暢那大伯。二人遂與婆婆唱喏,婆子還個萬福,語音類東京人。二人問韓國夫人宅在哪裏,婆子正待說,大伯又埋怨多口。婆子不管大伯,向二人道:“媳婦是東京人,大伯是山東拗蠻,老媳婦沒興嫁得此畜生,全不曉事;逐日送些茶飯,嫌好道歹,且是得人憎。便做到官人問句話,就說何妨!”那大伯口中又嘵嘵的不祝婆子不管他,向二人道:“韓國夫人宅前麵鎖著空宅便是。”二人吃一驚,問:“韓夫人何在?”婆子道:“韓夫人前年化去了,他家搬移別處,韓夫人埋在花園內。官人不信時,媳婦同去看一看,好麼?”大伯又說:“莫得入去,官府知道,引惹事端帶累我。”婆子不采,同二人便行。路上就問:“韓國夫人宅內有鄭義娘,今在否?”

婆子便道:“官人不是國信所韓掌儀,名思厚?這官人不是楊五官,名思溫麼?”二人大驚,問:“婆婆如何得知?”婆子道:“媳婦見鄭夫人說。”思厚又問:“婆婆如何認得?拙妻今在甚處?”婆婆道:“二年前時,有撒八太尉,曾於此宅安下。其妻韓國夫人崔氏,仁慈恤物,極不可得。常喚媳婦入宅,見夫人說,撒八太尉自盱眙掠得一婦人,姓鄭,小字義娘,甚為太尉所喜。義娘誓不受辱,自刎而死,夫人憫其貞節,與火化,收骨盛匣。以後韓夫人死,因隨葬在此園內。雖死者與活人無異,媳婦入園內去,常見鄭夫人出來。初時也有些怕,夫人道:‘婆婆莫怕,不來損害婆婆,有些衷曲間告訴則個。’夫人說道是京師人,姓鄭,名義娘。幼年進入喬貴妃位做養女,後出嫁忠翊郎韓思厚。有結義叔叔楊五官,名思溫。”一一與老媳婦說。又說盱眙事跡:“丈夫見在金陵為官,我為他守節而亡。”尋常陰雨時,我多入園中,與夫人相見閑話。

官人要問仔細,見了自知。“三人走到適來鎖著的大宅,婆婆踰牆而入,二人隨後,也入裏麵去,隻見打鬼淨淨的一座敗落花園。三人行步間,滿地殘英芳草;尋訪婦人,全沒蹤跡。正麵三間大堂,堂上有個屏風,上麵山水,乃郭熙所作。思厚正看之間,忽然見壁上有數行字。思厚細看字體柔弱,全似鄭義娘夫人所作。看了大喜道:“五弟,嫂嫂隻在此間。”思溫問:“如何見得?”思厚打一看,看其筆跡乃一詞,詞名《好事近》:往事與誰論?無語暗彈淚血。何處最堪憐?腸斷黃昏時節。倚樓凝望又徘徊,誰解此情切?何計可同歸雁,趁江南春色。後寫道:“季春望後一日作。”

二人讀罷道:“嫂嫂隻今日寫來,可煞驚人。”行至側首,有一座樓,二人共婆婆扶著欄杆登樓。至樓上,又有巨屏一座,字體如前,寫著《憶良人》一篇,歌曰:孤雲落日春雲低,良人窅窅羈天涯。東風蝴蝶相交飛,對景令人益慘淒。盡日望郎郎不至,素質香肌轉憔悴。滿眼韶華似酒濃,花落庭前鳥聲碎。

孤幃悄悄夜迢迢,漏盡燈殘香已銷。秋千院落久停戲,雙懸彩素空搖遙眉兮眉兮春黛蹙,淚兮淚兮常滿掬。無言獨步上危樓,倚遍欄杆十二曲。荏苒流光疾似梭,滔滔逝水無回波。良人一過不複返,紅顏欲老將如何?

韓思厚讀罷,以手拊壁而言:“我妻不幸為人驅虜。”正看之間,忽聽楊思溫急道:“嫂嫂來也!”思厚回頭看時,見一婦人,項擁香羅而來。思溫仔細認時,正是秦樓見的嫂嫂。那婆婆也道:“夫人來了!”三人大驚,急走下樓來尋,早轉身入後堂左廊下,趨入一閣子內去。

二人驚懼,婆婆道:“既已到此,可同去閣子裏看一看。”

婆子引二人到閣前,隻見關著閣子門,門上有牌麵寫道:“韓國夫人影堂。”婆子推開閣子,三人入閣子中看時,卻是安排供養著一個牌位,上寫著:“亡室韓國夫人之位。”側邊有一軸畫,是義娘也,牌位上寫著:“侍妾鄭義娘之位。”麵前供卓,塵埃尺滿。韓思厚看見影神上衣服容貌,與思溫元夜所見的無二,韓思厚淚下如雨。婆子道:“夫人骨匣,隻在卓下,夫人常提起,教媳婦看,是個黑漆匣,有兩個鍮石環兒。每遍提起,夫人須哭一番,和我道:‘我與丈夫守節喪身,死而無怨。’”思厚聽得說,乃懇婆子同揭起磚,取骨匣歸弊金陵,當得厚謝。婆婆道:“不妨。”三人同掇起供卓,揭起花磚,去掇匣子。用力掇之,不能得起,越掇越牢。思溫急止二人:“莫掇,莫掇!哥哥須曉得嫂嫂通靈,今既取去,也要成禮。

且出此間,備些祭儀,作文以白嫂嫂,取之方可。”韓思厚道:“也說得是。”三人再掇牆而去。到打線婆婆家,令仆人張謹買下酒脯、香燭之物,就婆婆家做祭文。等至天明,一同婆婆、仆人搬挈祭物,踰牆而入。在韓國夫人影堂內,鋪排供養訖。

等至三更前後,香殘燭盡,杯盤零落,星宿渡河漢之候,酌酒奠饗。三奠已畢,思厚當靈筵下披讀祭文,讀罷流淚如傾,把祭文同紙錢燒化。

忽然起一陣狂風,這風吹得燭有光以無光,燈欲滅而不滅,三人渾身汗顫。風過處,聽得一陣哭聲。風定燭明,三人看時,燭光之下,見一婦女,媚臉如花,香肌似玉,項纏羅帕,步蹙金蓮,斂袂向前,道聲:“叔叔萬福。”二人大驚敘禮。韓思厚執手向前,哽咽流淚。哭罷,鄭夫人向著思厚道:“昨者盱眙之事,我夫今已明矣。隻今元夜秦樓,與叔叔相逢,不得盡訴衷曲。當時妾若貪生,必須玷辱我夫。幸而全君清德若瑾瑜,棄妾性命如土芥;致有今日生死之隔,終天之恨。”說罷,又哭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