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子是日本人,她們家世代采珠,她有一顆珍珠是她母親在她離開日本赴美求學時給她的。
在她離家前,她母親鄭重地把她叫到一旁,給她這顆珍珠,告訴她說:“當女工把沙子放進蚌的殼內時,蚌覺得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又無力把沙子吐出去,所以蚌麵臨兩個選擇,一是抱怨,讓自己的日子很不好過,另一個是想辦法把這粒沙子同化,使它跟自己和平共處。於是蚌開始把它的精力營養分一部分去把沙子包起來。
當沙子裹上蚌的外衣時,蚌就覺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異物了。沙子裹上的蚌成分越多,蚌越把它當作自己,就越能心平氣和地和沙子相處。”
母親啟發她道:“蚌並沒有大腦,它是無脊椎動物,在演化的層次上很低,但是連一個沒有大腦的低等動物都知道要想辦法去適應一個自己無法改變的環境,把一個令自己不愉快的異己,轉變為可以忍受的自己的一部分,人的智能怎麼會連蚌都不如呢?”
尼布爾有一句有名的祈禱詞說:“上帝,請賜給我們胸襟和雅量,讓我們平心靜氣地去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力量,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智能,去區分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有的人一遇到挫折便怨天尤人,好像所有人都欠她的一樣。殊不知,許多事情,許多境況都是可以改變的,就看你如何對待。
我們不要把眼睛生在頭頂上,致使用了自己的腳踏壞了我們想得於天上的東西。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