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笑:“不舍得怎麼辦?徐海波親自點將,我不給,行嗎?”
廖仲愷笑,說:“徐教官這是知人善用,自己帶的學生自己知道,用著也順手,今天要不是陳建峰出其不意從背後捅這麼一下,隻怕到現在我軍還在苦戰,鹿死誰手,隻怕還得死拚一番才有結果。”
蔣介石笑嗬嗬,滿意之態溢於言表。
第二日上午,林虎為報昨日一箭之仇,指揮所轄各部,傾巢而動,全線出擊,蔣介石針鋒相對,命令黃埔校軍全線迎擊,蔣介石說:成敗在此一舉,我們黃埔校軍,死也要死得有氣勢,死也要死得有尊嚴。
黃埔校軍氣勢如虹,教導一二團與林虎部絞殺在一起,旗鼓相當,林虎部竟然沒有討到一絲便宜。
林虎摸著頭在指揮部裏走來走去:“媽的,是不是情報有誤,這支黃埔校軍真的不足四千人馬?這麼經打,鐵做的?老子損兵折將,損失慘重,黃埔校軍竟然紋絲不動,真他娘的見鬼了。”
參謀長問:“怎麼辦?再這樣打下去,隻怕咱們的老本都打光了。”
林虎無可奈何:“仗打到這個份上,咬碎了牙也隻能往肚子裏吞,這個時候,可不能退,一退,氣就泄了,那肯定就是一潰千裏,潰不成軍了。”
林虎命令傳令兵傳令:誰第一個突破防線,賞銀元一千。
但戰場上的事情從來都是瞬息萬變的,林虎出最多的賞錢也沒用,也得有命去拿,林虎想不一潰千裏都不成。雙方鏖戰到下午,此等緊要關頭,許崇智派來馳援校軍的陳銘樞旅和警衛旅到了。援軍一入戰團,戰場的態勢就此發生了逆轉,援軍和黃埔校軍幾個衝鋒,就將林虎各部打得七零八落,眼看就要衝到林虎的司令部,林虎一看形勢不妙,再不走,自己隻怕會成黃埔校軍的俘虜,趕忙帶領參謀長逃之夭夭,總指揮都逃了,林虎部群龍無首,誰還抵抗,都是逃命要緊,撒腿就跑,現在就比誰跑得快了。
這就是第一次東征最著名的棉湖戰役,棉湖之戰以黃埔校軍的勝利而結束。棉湖戰役是東征戰役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鬥,黃埔校軍以少勝多,一舉打垮了陳炯明的主力。棉湖大捷發生在孫中山逝世的第二天,在這樣的時候打了大勝仗,無疑對穩定軍心民心,有著重大的積極的作用。
棉湖一戰,林虎潰敗,一萬人的主力,隻剩下不足千人的殘兵敗將得以逃脫。陳炯明就此元氣大傷,殘存的主力,都龜縮在惠州城裏。
黃埔校軍現在是得勝之師,士氣高漲,粵軍兩個旅的加入,更是讓校軍如虎添翼。但此時的形勢對右路軍未必有利,雲南的唐繼堯聽聞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為一己之私利,私自電令左路的滇軍總司令楊希閔撤退,進駐廣州及其周邊要塞,圖謀廣東國民政府統帥職位。一旦楊希閔與陳炯明聯手,右路軍有腹背受敵之憂。
蔣介石召開旅團級軍官開會,蔣介石分析利弊,盡管楊希閔蠢蠢欲動,但滇軍的目的在於爭權,還不敢明目張膽的與粵軍決裂,我們暫且可以不去理他。目前來看,還是應該除惡務盡,爭取時間,將陳炯明林虎的殘部肅清,畢竟經過這一個半月的東征,陳炯明林虎部已經不堪一擊,先解決陳林殘部,才好騰出手來,肅整楊希閔。蔣介石躊躇滿誌,經過這一個半月的征戰,三千黃埔校軍經此曆練,已經成了一支紀律嚴明的英勇之師,其他舊軍閥的軍隊人雖多,但各部都是心懷鬼胎,隻知計算自家得失,根本無法與黃埔校軍相提並論。
蔣介石對著地圖分析軍事態勢:目前惠州城駐紮著林虎部駱鳳翔和鍾子延的兩個旅,惠州目前可供依仗的就是駐守外圍五華和興寧的王得慶部,而且這五華和興寧還是陳炯明重要的後勤補給基地,一旦將五華和興寧攻克,惠州就成了一座孤城,惠州城也就成了囊中之物,唾手可得,指日可待。
蔣介石用指揮棒在地圖上一劃,掃清王得慶部,一鼓作氣拿下陳炯明最後的堡壘惠州城。
蔣介石下達作戰命令:何應欽團和錢大鈞團分二路奔襲五華、興寧城。
何謂奔襲,是因為黃埔校軍其時所在地周江圩離五華、興寧有六七十公裏崎嶇的山路,正常行軍需一天一夜,到明天上午才可到達,蔣介石有意長途奔襲打王得慶一個措手不及,於拂曉前攻城。
一團的目標是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