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陳建峰的計劃,除加強營固守梅嶺一線靜止不動,以防不測,一三營從山頭一躍而起,與第二營合流,警衛團奔騰向前,一時裹起重重熱浪,警衛團士氣高昂,在陳建峰的帶領下,一鼓作氣,直朝敵主力師的殘部裹去,將士們高喊:狹路相逢勇者勝。氣壯山河,有如猛虎出籠,自是銳不可擋。退卻的敵軍根本來不及跑遠,就被警衛團咬住,敵師一個主力團於梅嶺穀底被絞殺幹幹淨淨,二三團又被第一營和第三營先後絞殺,此時已是元氣大傷,如何能抵擋警衛團的驍勇,一個衝鋒,敵師殘部就被警衛團打得七零八落,負隅頑抗者,一端槍,就會遭遇駁殼槍的點射,殘敵再無鬥誌,一時驚慌失措,抱頭鼠躥,陳建峰念其英勇,不願趕盡殺絕,但凡舉手投降者,隻繳械,不屠殺,一時降者無數,事後清點,投降者不下千人。
此一役,陳建峰營重創敵主力師,就此將該師從孫傳芳部隊的番號中除名。
梅嶺大捷,為二次進攻南昌以來唯一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傳令兵回生米街向蔣介石報告最新戰況,盡管梅嶺方向的槍聲已經稀稀落落,戰鬥明顯進入尾聲,而敵軍沒有突進生米街,不消說,此役警衛團勝,蔣介石提著的一顆心總算放了下來,但具體的戰果如何,蔣介石還是無從知曉。此時聽傳令兵報告,敵一個主力師折損大半,除小部分人得以僥幸逃脫,連敵師長都在亂軍中被亂槍打死,蔣介石從椅子上一躍而起,興高采烈:“誰說我黃埔校軍離開共產黨就今不如昔,警衛團這一仗,以少勝多,堪稱經典,真是揚眉吐氣,大快人心,這個陳建峰,不愧為我蔣介石的學生,不辱厚望,給我蔣介石長臉了。”
蔣先雲趁機進言:“校長,梅嶺大捷,咱們撤吧。”
蔣介石心情大好,點頭:“此時不撤,更待何時。”
蔣介石此言一出,總司令部的一應參謀從心裏都長籲了一口氣,心想,看來陳建峰又建奇功了。往日陳建峰為蔣介石器重,蔣介石身邊的參謀未免都有些嫉妒,心想都是校長身邊之人,憑什麼校長對陳建峰更是器重一籌。有些人的資曆比陳建峰要老,陳建峰年紀輕輕就官至少將,不服者大有人在,這一仗下來,都是心悅誠服,心知如若陳建峰梅嶺戰敗,校長即便有心殺身成仁,但也絕無此可能,陳建峰和蔣先雲肯定會誓死保駕,即便是綁也會將蔣介石綁走,但到了那時,亂陣之中,他們這些作戰參謀肯定會被棄之一邊,能不能活命,就看各自的造化。梅嶺方向的戰鬥一打響,參謀們自始至終都是提心吊膽,戰戰兢兢,生怕陳建峰戰敗,剛才傳令兵進來通報梅嶺大捷的消息,參謀們心裏的石頭才算落地,但蔣介石不說撤,誰都不敢在此時露出一絲膽怯,現在一聽蔣介石說撤軍,自是從心裏暗叫萬幸,終於可以和蔣介石從容離開這危險之地,而且經此一劫,就有了與校長共赴患難之緣,為今後仕途加分不少,雖然受了驚嚇,但是現在看來,很是值當。梅嶺大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陳建峰對他們這些作戰參謀就有了救命之恩,從今以後,自是不會再對陳建峰再生嫉妒了。
蔣介石一改上午時的沮喪,精神煥發,大手一揮:“走,經梅嶺往高安撤退。”
此時的梅嶺一帶,警衛團開始有序撤退,所有的輕傷員都已配備戰馬,重傷員已經置於馬車和擔架之上,先行朝高安方向撤離。這是陳建峰一貫的宗旨,一戰下來,傷員總是第一考慮,陳建峰從不棄傷員而不顧,這是一種態度,對毫發未損的戰士也是一種暗示,自己即便將來受傷了,同樣也不會被遺棄,下一次作戰,才會更加堅定地衝鋒陷陣。而此戰陣亡將士的遺體,因為時間緊迫,警衛團可以說是孤軍在後,敵軍隨時都會反撲,警衛團暫且沒有時間掩埋戰友的遺體,陳建峰命令將將士的遺體置於梅嶺的一個山坳之中,用樹枝掩蓋,陳建峰帶隊向犧牲戰友的遺體敬禮,一待殺回梅嶺,定讓遺體入土為安。
蔣介石打馬來到梅嶺,戰場上硝煙未盡,到處都是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