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31)(2 / 3)

在軍事上,張作霖將北方的所有軍隊一律改稱為“安國軍”,並統編為七個軍團,任命孫傳芳、張宗昌、張學良、韓麟春、張作相、吳俊升、褚玉璞分別為第一至第七軍團軍團長。

軍政府從組成之日起就顯得底氣不足。5、6月間,在蔣介石、唐生智、馮玉祥各路大軍的攻擊下,奉、魯軍被迫節節後退。張作霖頗感形勢嚴重,一方麵收縮陣地,整頓內部,另一方麵則不斷地放出試探氣球,大造“南北妥協”的輿論。在就任“大元帥”之後,張作霖還發布了一個所謂的“息爭令”。在專為貫徹這個“息爭令”而發的通電中,他竟以“中山老友”的身份,大談實現所謂的“中山之誌”和“中山主義”,並一再表白自己曾資助過孫中山,來同南方各派套近乎。電文稱:

共和肇造,治權在民。回思締造之艱,實維孫前大總統首創革命,百折不回,始克肅清帝製,還我民族自由。作霖與中山為多年老友,十一、十三兩年之役,均經約定會師武漢。信使往還,物質援助,彼此精神契合,始終如一。當時在事同誌,類皆奔走後先。嗣以北方底定,中山以粵中內部變化,時以不克會師為憾。北京會晤,歡洽平生,後以邦家多難,中山齎誌以終,一切建設大端,皆屬後來之責。是作霖與中山一生宗旨,本屬相同。不意過激分子,假借中山主義,投降外人,宣傳赤化,害民禍國,背友蔑倫,種種罪惡,難以指數。豈惟人類害群之賊,實背中山在天之靈;豈惟我國民族之羞,實為世界和平之敵。用是簡率師徒,施行討伐,實以繼中山之誌,並非有政見之殊。茲以中央負責無人,忝膺艱巨,緬懷先烈,時切兢兢,特再鄭重聲明:凡屬中山同誌與其真正三民主義不相違背,平時為共產黨徒脅迫無可起訴者,仍當本中山合作初衷,一律友視;其有引狼自衛,賣國禍民、怙惡不悛、甘心赤化者,作霖為老友爭榮譽,為國民爭人格,為世界爭和平,仍當貫徹初衷,問罪興討,劍及履及,義無反顧。凡我同誌及全國父老兄弟幸垂察焉。

這封通電中,張作霖希冀在反共旗號下找到與蔣介石等人的共同點,給自己覓到喘息之機。可惜的是,蔣介石並不希罕這個反共夥伴,根本不允許他以平等地位“談和”。因此,張作霖的一廂情願到頭來隻能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然而,就在張作霖向蔣介石等人“求愛”未果之後不久,形勢又發生了變化。一是馮玉祥和武漢政府的汪精衛、唐生智等人也公開背叛革命加入了反共行列。二是國民黨內部爭鬥加劇,在武漢的汪、唐和南京方麵的桂係逼迫下,蔣介石被迫下野。三是由於南方各派係之間矛盾激化,一時無暇顧及張作霖,不得不在軍事上對北方奉係集團暫取守勢。張作霖頓時又神氣起來,認為這是奉係重整旗鼓、恢複已失地盤的天賜良機。於是,他將“和談”的念頭丟到一邊,決定乘此機會發動攻勢。

7月下旬,張作霖首先讓張宗昌、孫傳芳率部,從山東向南進攻。由於南京政府內訌,所部軍隊沒有鬥誌,故孫傳芳部進展順利,於8月8日重新占領徐州。8月17日,孫軍又乘勝打到長江北岸,占領了浦口。

張宗昌、孫傳芳部獲勝的消息傳到北京後,張作霖大受鼓舞,再次召開軍事會議,研究下一步計劃。與會者也都認為,整個形勢的發展對北方十分有利,故一致讚同張作霖繼續實行“反攻”計劃。會議還決定,津浦路南端的軍事行動由孫傳芳負責主持,張宗昌則組織所部魯軍“反攻”河南。此外,由張學良率部在京漢線北段對付山西閻錫山所部晉軍,得手後再南下河南,與張宗昌部合擊馮玉祥部國民軍。

這個“反攻”計劃,看上去雄心勃勃。但是,張作霖又一次錯誤地估計了形勢,結果再次嚴重受挫。

從8月下旬起,集結於長江北岸的孫傳芳部,開始發動新一輪反攻。他的計劃是從浦口、揚州、江陰三處同時渡江,然後分路進攻南京和截斷滬寧鐵路,得手後再攻上海,以收複他的江浙失地。8月25日和26日,孫軍先後占領滬寧路上的烏龍山、棲霞、龍潭、鎮江,並企圖圍攻南京。在十分危急的情況下,南京方麵派何應欽的第一軍和桂係李宗仁的第七軍迎戰孫軍。雙方在龍潭附近展開激戰。孫軍因背江而戰,傷亡慘重。8月29日,白崇禧帶援軍從上海趕到,孫軍三麵受敵,再也支持不住,不得不向江北撤退。但實際上,隻有一小部分人渡江回到北岸,大部分被包圍殲滅。孫軍此次反攻,終以慘敗告終,並從此一蹶不振。

張宗昌對河南的進攻,是從10月間開始的。魯軍與馮玉祥的軍隊先在徐州以西的東隴海線上激戰,並一度擊敗馮軍,於10月下旬先後占領歸德、民權、蘭封、考城等城,威脅河南省省會開封。但馮軍並未因此而垮掉。12月間,馮軍重整旗鼓,進行反攻。由於孫傳芳在津浦路失敗,張宗昌部兩麵受敵,被迫放棄10月間占領的所有城市,退回山東境內。12月16日,馮軍占領徐州,與沿津浦線北上追擊孫傳芳部的國民黨軍會合。

孫傳芳、張宗昌的相繼失敗,使奉係集團的士氣受到沉重打擊。從此,不論是張作霖,還是孫傳芳、張宗昌,都隻好專力防守,不敢侈談反攻了。

在京漢線北段作戰的張學良部情況稍好。8、9月間,閻錫山為配合南京和馮玉祥方麵作戰,曾命令晉軍乘奉軍不備發動進攻,一度占領京綏、京漢鐵路線上的部分重鎮,對奉軍造成很大的威脅。10月2日,張作霖發表討閻通電,宣布發動討閻戰爭。10月7日,張學良部即從保定等地出發,向晉軍反攻。由於實力懸殊,晉軍大部很快被擊退,張學良率奉軍奪回了宣化、張家口、定州、正定、石家莊等地。然而,占據涿州的晉軍傅作義所部第四師,雖已陷入奉軍四麵包圍,成了孤軍,卻在繼續頑抗,拒不投降。為了拔掉涿州這顆釘子,張學良將指揮部移駐高碑店,從10月15日開始,就近指揮奉軍向涿州發起總攻擊。不料,此次涿州之戰卻極不順利。到12月中旬為止,奉軍先後發動了九次總攻擊,動用了飛機、大炮、坦克等大批重武器,甚至還用了毒氣瓦斯,卻始終攻不下孤城涿州,最後不得不與傅作義部談判。12月30日,雙方談判達成停戰協議。次年1月6日,傅作義部出城受編,奉軍則在城門外“擺隊歡迎”,涿州之戰遂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