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九州同愾討國賊!英烈血沃天安門(5)(2 / 3)

就義從容甚,大節凜不辱。

人民柴市節,浩氣貫長虹。

陳毅曾經在李大釗親自領導下工作,他對李大釗十分敬佩,相知很深,所以他這首詩的感情極為真摯,對李大釗的讚揚和比擬也最為恰當。

李大釗的被捕和犧牲,當時在北京、在中國、甚至在國外,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各界人士都有人為營救李大釗而奔走呼號。北京公私立25所大學的校長,曾開會討論,決定發表聲明,要求將李大釗由“安國軍”“移交法庭辦理”。京津“各報社評,皆暗為守常呼籲”(張篁溪:《李大釗殉國記》)。國民軍將領也曾發出電報,警告奉係軍閥。李大釗被害後,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刊,發表悼念文章,稱讚李大釗是“最勇敢的戰士”,將為中國人民“牢記不忘”當時還是革命中心的武漢,為他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據後來何香凝回憶:“聽到張太雷先生報告李大釗先生殉難的經過,我們都不能遏製地流下眼淚來。”

為李大釗營葬,也經過一場尖銳的鬥爭。李大釗的靈柩,一直停放在妙光閣浙寺內。1933年,我黨通過李大釗的生前友好和北京大學的師生,發起為他舉行公葬。為公葬捐款的名流學者多達100餘人。4月23日,李大釗的靈柩從浙寺出發,送葬的人愈來愈多,沿途並有不少的團體攔靈公祭。到達西單時,送葬的人流簡直望不到頭。花圈數不清,挽聯也數不清。北京青年送了這樣一副挽聯:

為革命而奮鬥,為革命而犧牲,死固無恨;

在壓迫下生活,在壓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人們看了,無不感慨唏噓。而國際歌的歌唱聲,“李大釗先烈精神不死!”等口號聲,又使人異常振奮。送行的隊伍走到西四時,遭到了反動軍警開槍襲擊。但靈柩仍繼續運行,一直送到了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我黨送的刻著鐮刀斧頭的墓碑,隨同李大釗的棺木一起埋進了地下,而墓前矗立的卻是劉半農書寫的墓碑。這次悲壯的營葬鬥爭雖然最後完成了營葬的任務,但隨即引起蔣介石憲兵三團的迫害,使革命力量遭到嚴重的損失,著名作家洪靈菲就因此而慘遭殺害。這是又一次深刻的教訓。李大釗的墳墓能與普通人民的墳墓連在一起,是一場鬥爭勝利的結果,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現在無需再費資財,遷葬他處。隻需略加修葺,建一碑亭,並將公墓辟作公園,就足以吸引更多的遊人前來遊覽和憑吊。讓李大釗的英名為首都西山的風景增色增輝。

李大釗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寫的文章不少。這些文章,經過無數的周折,到1939年才出版了一本《守常全集》。魯迅1933年為《守常全集》題記的文章中說過:“一、是他的理論,在現在看來,當然未必精當的;二、是雖然如此,他的遺文卻將永駐,因為這是先驅者的遺產,革命史上的豐碑。”又說“一切死的和活的騙子的一疊疊的集子,不是已經倒塌下來,連商人也‘不顧血本’的隻收二三成了麼?”魯迅的評論多麼精彩啊!曆史是無情的,騙人的東西終將被人民拋棄,而真實的和真誠的作品,雖然並不完美,卻將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

李大釗的革命精神是十分可貴的。他一心為黨,一心為人民。忠心耿耿,為革命奮鬥一生。直到被捕以後,“在獄二十餘日,絕不提家事。”(李星華回憶)。李大釗“誠實、謙和,不多說話”,“有些儒雅,有些樸質。也有些凡俗。”(魯迅)。他平易近人。密切聯係群眾。他真正做到了與群眾一起生,同群眾一起死。陳毅稱讚他“沒有宗派氣,內外從如雲。”“鬥爭結盟友,殉難慷慨同”。真是恰如其分。

李大釗的道德高尚、品性純潔,他提倡修養,經常講革命的倫理學。他一生以“鐵肩擔道義”為座右銘,並且用自己的全部言行、最後用自己的鮮血來實現了自己的箴言。由於李大釗的道德感人,所以無論是他的親屬,他的師生,他的朋友,乃至他的敵人,或是愛他(大多數),或是恨他(極少數),但對他沒有不佩服的。他的政敵,可以奪去他的生命,但不能攻擊他的人格。他的論敵,可以攻擊他的信仰,攻擊他的言論、文章,但從不敢攻擊他的私德,甚至還不得不虛與委蛇,和他保持一定的個人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