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天安門風雨見證!如磐夜曙光在前(3)(2 / 3)

第三,北平青年學生發起的抗暴運動為後來國民黨統治區青年運動和人民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準備了條件。一是思想上的準備。抗暴運動的開展,使廣大青年和人民進一步認清了美蔣反動派的反動本質,拋棄了對美蔣的最後一絲幻想;抗暴運動的偉大勝利,則堅定了廣大青年和人民推翻國民黨反動政府、建立新中國的信念,從而促使他們自覺地投身到革命運動中去。二是組織上的準備。抗暴運動中,先後誕生了北平學生抗暴聯、華北學生抗暴聯和全國學生抗暴聯,它們為後來華北學聯和全國學聯的成立及全國學生的大團結奠定了基礎。特別是抗暴運動後,各種進步社團大量湧現,除民青、民協外又建立了民主青年聯盟等多種地下青年革命組織,黨的隊伍進一步壯大。所有這些,都成為抗暴運動後青年運動蓬勃發展的重要條件。三是經驗方麵的準備。通過抗暴運動,黨、盟組織摸索出了一套領導群眾運動,特別是青年學生運動的經驗:要注意通過揭露敵人的陰謀及其對運動的破壞,爭取更多的群眾,將運動開展下去;要善於發揮幾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的骨幹帶頭作用,但必須注意防止這些學校產生“領袖感”;要真正走群眾線路,根據群眾覺悟程度及當時當地的條件,決定運動進行和鬥爭的形式,同時還要根據群眾覺悟程度,提出為廣大群眾所能接受的口號和要求;要培養廣大黨員、盟員獨立作戰的能力,讓他們大膽主動地做好工作;學生運動要注意爭取師長和社會各界群眾的支持;要根據運動的性質、內容成立相應的組織,成為領導這個運動的機構。

此外,抗暴運動推動了北平工人和文化界鬥爭的發展。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汽車工人反抗南苑國民黨軍官毆打公共汽車站站員的鬥爭,浴池業工人爭取合理待遇、爭取成立工會的鬥爭,和油鹽店工人反對解雇、要求增加工資的鬥爭等。北平各界鬥爭的發展,預示著更大的革命風暴的到來。

第二節 熱血揮寫醒民句,丹心高奏愛國歌

清華大學的校園裏,同學們出賣衣物的小條比比皆是。

終於,當南方同學喊出,“向炮口要飯吃”的口號後,北平學生也發出了呐喊。

民主牆上出現“向饑餓宣戰,向製造饑餓的人宣戰”的告示。

校長的布告看來似乎語重心長,訓導長運用的好像是“釜底抽薪”。

清華校車路過西單也被砸壞,乘客多人被打。

“西單血案”消息傳來,平津唐各院校學生義憤填膺,怒不可遏。

“舉起我們骨瘦的手!”

1946年6月全麵內戰爆發後,國民黨反動軍隊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麵進攻,企圖用三到六個月的時間消滅人民解放軍。六個月後結果如何呢?蔣軍損兵折將71萬餘人,全麵進攻遭到慘敗。但是,國民黨反動派並沒有接受教訓。1947年1月,國民黨政府解散了三人軍事小組和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強迫中共駐南京、上海、重慶人員和北平軍調部中共代表限期撤退,宣稱國共談判徹底破裂,決心將內戰打到底。2月,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展開重點進攻。為了彌補內戰軍費驟增出現的巨大財政赤字,國民黨政府頒布了《經濟緊急措施方案》,這一方案的出籠導致了通貨膨脹,物價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個勁地向上升。據統計,1947年4月的物價,同抗日戰爭前比較,上漲了6萬倍。假定1937年100元錢可以買兩條牛,而現在則隻能買一個煤球或1/3盒火柴。隨著國民黨政府政治、軍事、經濟危機的加深,國民黨統治區的教育危機也日益加劇。國民黨政府將財政預算的80%用於打內戰,教育經費被擠得隻占3%,其中又有一半是三青團的活動經費。同學們本來已沒有油星的萊碗裏,現在隻剩下白開水煮的菜葉,主食由饅頭、米飯,改為棒子麵蒸的絲糕和窩頭,後來連絲糕也快吃不起了。一向有貴族學校之稱的燕京大學,也一度出現了斷炊的現象。清華大學的校園裏,同學們出賣衣物的小條比比皆是,有的上麵沉痛地寫道:“賣盡身邊物,暫充腹中饑。”校學生自治會主辦的《清華周刊》憤怒地喊道:

“內戰聲高,公費日少。”

“今日絲糕,明日啃草。”

一場大規模的學生運動風暴在孕育著。

黨中央在領導解放區軍民反擊敵人重點進攻的同時,密切注視著白區學生運動的發展,及時給予正確、有力的指導。1947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城工部部長周恩來就國民黨統治區學生愛國民主運動的鬥爭策略作了指示,他說:“我們應擴大宣傳,避免硬碰,爭取中間分子,利用合法形式,力求從為生存而鬥爭的基礎上,建立反賣國,反內戰,反獨裁與反特務恐怖的廣大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