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單血案”消息傳來,平津唐各院校學生義憤填膺,怒不可遏。清華大學學生貼出了許多激動人心的大字報:“他們流血,我們呢?”“我們怕嗎?不,隻有恨!”“如果宣傳隊今天不回來,明天我們進城去接他們回來。如果明天我們不回來,後天全中國的老百姓會接我們回來的!同學們,我們去吧!”北大、清華許多中間同學也紛紛投入鬥爭行列。
第三節 餓騙亂何人能忍,打殺押學生何辜
《複課宣言》真可謂極盡謾罵、誣蔑之能事。
金大學生被蔣介石指名攻擊為“行同暴徒”後,有的學生開始退縮,但更多的學生義憤填膺,要求按原議參加遊行。
約專、語專兩校學生在校方的阻撓下臨時退出了遊行。
這是一次在險惡形勢下的決策性會議。
會議結束已是5月20日淩晨了,中大學生宿舍不少寢室和教室仍然燈光通明,不少學生還在忙碌著,為即將到來的戰鬥而厲兵秣馬。
清華領頭,燕大居中,北大殿後,中學生在當中。
烈火幹柴一相逢,反對內戰競相起
南京學生在蔣介石的鼻子底下掀起反饑餓鬥爭,極大地震動了國民黨當局。起初,國民黨當局企圖通過各校學生中的國民黨員、三青團骨幹來“滅火”,但這些人起不了這樣的作用,因為他們在學生中已相當孤立,何況學生中的國民黨員、三青團員的大多數也不同程度投入了反饑餓鬥爭。於是,國民黨當局又電令各校行政當局設法勸阻學生請願、遊行,但也無效果。
此後,國民黨當局采取的“重大措施”是提高副食費(南京提高一倍),滿以為可以基本緩解學生的不滿。但事情遠非如此,“重大措施”不但沒有起多少緩解作用,相反,進一步激怒了學生。中大學生認為自己受了行政院的騙,因此,就有800多人聯名要求係科代表大會召開緊急會議,並於當晚議決:停止“休止罷課”,即繼續無限期罷課。這充分說明:中大學生反饑餓鬥爭,不隻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副食費,從某種意義說,更重要的還在於揭露饑餓的根源在內戰,為掙紮在饑餓線和死亡線上的千百萬人民呼號!16日發表的《中央大學學生為要求增加公費再度宣言》已體現了上述意思。
中大學生在反饑餓鬥爭中正式提出以“反內戰”作為總口號,是比較遲的,應該說,這不是運動的缺點而是指導策略上的成功。中大反饑餓鬥爭之所以能團結廣大中間學生以至學生中的國民黨員、三青團員的大多數,是與沒有過早地提出反內戰口號密切相關的。中大係科代表大會上,少數進步學生曾經幾次三番要求把反內戰與反饑餓並提,大會沒有接受,而加以否決了。這是因為,無論是運動的領導層,還是進步學生的大多數,都不同程度上意識到,過早提出反內戰口號,一批中間學生就會躊躇不前,甚至退出鬥爭行列,而中間學生能否充分發動,是運動能否取得全勝的關鍵。但在民主牆上,在係科代表大會辯論中,在宣言和有關文件裏,則充分揭露饑餓的根源是內戰,引導大家認清反饑餓反內戰的道理,所以,中大反饑餓鬥爭實際上具有反內戰的性質。
國民政府最高當局覺察到中大學生反饑餓鬥爭的重點,不隻是為自己提高副食費,而是聯合全國學生,揭露饑餓的根源是內戰,為掙紮在饑餓線上的千百萬人民呼號,也就是,反對國民黨蔣介石獨裁、內戰、賣國的基本政策,反對國民黨的統治時,也就決定對學生運動采取鎮壓為主的政策。
18日,蔣介石親自主持臨時國務會議,通過了《維持社會秩序臨時辦法》,並發表了殺氣騰騰“整飾學風,維護法紀”的談話,行政院院長張群發表“為有效執行維持秩序辦法”的談話,首都衛戍代司令張鎮發表“決心維持社會秩序,不容再有毀法行為”的談話。這些《臨時辦法》、“談話”不僅說明,反饑餓、反內戰運動的發展已引起政府最高當局的極大恐慌,而且也標誌著國民黨對付學生運動策略的重要轉變,即由防禦轉為進攻。從此以後,一直到逃離大陸,國民黨對付學生運動的政策是以鎮壓為主,而且日趨高壓。
國民黨對學生運動的策略之所以在這個時候作這樣大的轉變,是與當時整個形勢息息相關,主要是,國統區已陷入日益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民不聊生,民怨沸騰,軍事上又節節敗退,社會上到處布滿“幹柴”,可以說,國民黨蔣介石的統治已處於搖搖欲墜之中;為了挽救危局,國民黨蔣介石已經不能容忍學生奮起反抗,特別是,不能容忍學生運動的衝擊波引發工農群眾的連鎖反應,而這時候,蔣介石的政治欺騙又已基本破產,這樣,也就以“鐵的手段”對付手無寸鐵的學生了。
國民政府頒布《維持社會秩序臨時辦法》
1947年5月18日
國民政府十八日令:邇來物價波動影響民生,政府正積極籌措有效方案,以期安定,詎意京滬等地,竟有若幹學校學生,及一部分工商界職工,相率集眾請願,迭提過當要求,出以越軌行為,妨害公務,阻礙交通,顯係有意鼓動風潮,擾亂社會秩序,破壞行政措施,長此不戢,將愈使物價波瀾繼長增高,而趨於素亂,即違公眾福利之目的,尤貽國家民族之禍害,當屬明智者所不忍為,實亦政府所難坐視,查妨害秩序與公務,刑法及違警罰法,均有明確製裁,除將各有關法律條文擇要公告籍彰警惕外,並經國務會議第一次臨時會議,根據施政方針第十條之規定,通過左列維持社會秩序臨時辦法六條,自即日起公布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