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做出最優選擇也不難——“邊際量”(2 / 2)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決策涉及對現有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上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來做出最優決策。如果有一位朋友請教你,他是否需要再多讀幾年書,於是你用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生活方式與質量和一個沒有上完小學的人進行比較,那麼這種分析是沒有實際用處的。因為這兩種人所受的教育年數相差太大,而你的朋友隻是在決定是否應該再多上一兩年學。那麼應該如何分析才比較合理呢?

單純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的話,為了做出某種決策,隻需要清楚多上一年學所帶來的額外收益和所花費的額外成本就可以了。通過比較這種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的大小,他就可以得出結論多上一年學是否值得了。換句話說,當多上一兩年學所帶來的邊際效益比邊際成本多的時候,則應該繼續上學。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還應該考慮到其他的因素,比如家庭及今後的人生規劃等。

再舉一個考慮邊際量如何有助於做出決策的例子。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飛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萬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0萬美元/200,即500美元。可能會有人會得出結論:航空公司的票價決不能低於500美元。其實,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在上述假設的前提下,一架飛機即將起飛卻仍有10個空位,而這時有乘客願意用30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票嗎?

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很小的。即邊際成本可能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零食和一份飲料的成本而已。雖然剛剛已經算出來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隻要這時候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零食和飲料的價錢),那麼賣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

正如這些例子說明的那樣,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可以做出更好的決策。在一般情況下,隻有行為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理性決策者才會采取這項行動。

其實很多情況下做決策時都可以運用這一原理。例如,是否去參加一個英語學習班。顯而易見,學費是你參加這個班的邊際成本,學習後能增加的收入是參加這個班的邊際收益。如果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就值得去參加,否則從經濟學的角度上來說就不值得。在現實生活中你肯定算過這些賬,也就是不自覺地運用過邊際分析法,現在無非是把你用過的思考方式加以抽象並定義成一個經濟學名詞而已。

當然,一個企業的投入有多大比例會變成沉沒成本也會影響投資的決策,如果一項投資成本變成沉沒成本的比例很高或者數額很大(風險很大),同樣會影響投資者的決策。這就要求我們做決策的時候進行多方麵的考慮。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對聲譽的影響,及是否與個人、企業長期的戰略目標一致等都是在做決策時應該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