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用佛法的鏡子照自己(1 / 1)

現代西方國家工商業和高科技非常發達,而人們的心靈普遍很空虛,於是把佛教當成滋補的“心靈資糧”或“心靈妙方”。在東南亞很多國家,則是把密教修法當成可以快速解決現實世俗問題或達到自己私欲的密方。這兩種看待佛教的心態都是不正確的。如果密法能這樣滿足世間私欲的話,就不符合佛法中因果輪回的定律了。因為,不論顯教或密教,都是佛陀傳下來的教法,都是要我們學習善惡取舍的道理,讓我們從日常生活中改變我執的觀念,慢慢地累積善業,這樣才會時時感到心靈的平安與快樂。

世上快樂的人,心靈層麵都是向善、超越自我、能為他人著想的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他的心會慢慢地墮落,到最後,為了達到私人私利,常常傷害別人,結果眾叛親離。一個人應該要有自信,但過度執著自我就是一種傷害。因此,要將心靈往上提升,轉變貪心、嗔恨、嫉妒所造成的煩惱,就必須從對心的理解及為他人的付出來改善。

很多人將現在的社會亂象怪罪於學校、社會、國家教育的失敗。然而,怪罪別人之前,我們應該先教育自己,先從本身的家庭做起,發展到社會國家,去關懷那些沒有被關懷的人。一般父母所謂“都是為了子女好”的愛心中,夾雜了太多的自私自利,總是教導子女“凡事要衝在第一,要念好的學校,你不努力不會有好職業就不會成功”,從小的教育就是教他們以考慮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待到其長大整個社會的風氣可想而知。其實,父母的愛心應該是建立在智慧之上,以“多為別人想想”來教育子女,教導子女學會分別取舍善惡,懂得為他人付出。

不管社會上的警察再多、法官判案的罪刑再重,也無法將心地不善的人全部抓起來關起來。有智慧的愛心才是真正的愛心,而善良的心有如肥沃的田地,若不去播種、灌溉,一段時間後也會生出雜草。因此,智慧和愛心不能隻停留在內心,必須付諸行動,要讓善良的動機化為自利又利他的行動。如果別人對我們做的事,讓我們感到很歡喜,那麼就要常常對別人做相同的事情;如果別人對我們做的事讓我們不高興,我們也要避免做同樣讓別人不愉快的事。

當代工商業社會由於重視競爭常造成一種不負責任的心態,遇到挫折障礙、不如意之事就會將責任怪罪到他人身上:上司怪下屬事情沒做好,員工怪老板領導能力不足;學生成績不好怪父母、老師,父母、老師則認為學生不夠用功……這種推卸責任的身教,對未來一代是非常不好的教育,在佛法上來說也是一種非常惡劣的造業方式。

在心靈層麵上應該將佛法當成一麵鏡子,不斷地反觀自己的身口意,而不是讓自己的身口意向外投射,將佛法當成用來檢視、批評別人的工具。佛陀講得最多的是“反觀內心”;長時間不斷地觀察自己的身口意很重要,反觀自己的時間越多,代表有越多時間的實修,同時就越能夠剖析世間煩惱,了知煩惱如何導向善的方法。有些人學佛愈久,愈傾向觀察別人而不觀察自己,每每與別人討論、爭辯佛法,以顯示自己的學佛資曆與學問,卻無法將佛法實踐在自己身上,生起我慢心,成為所謂的“佛油子”,這種人實際上比初學者更無法調伏自心。有時候反倒是初學佛時的信心、虔誠心較為強烈,入佛門久了反而容易受外在現象影響混淆內在心靈的澄明。即使是受人尊重、高坐於法座上的出家人,如果不能反觀自心,了解到眾人所讚歎的是佛陀、佛法,而不是出家眾自身的凡夫肉體,就會生起貢高我慢之心,而成為墮入惡趣之因。

“學佛”就是“學習佛陀的精神”,而佛與眾生的差別是:佛是為眾生服務而靠眾生成就自己,眾生是為自己服務而墮入輪回受苦。我們要學習佛陀的精神,不要傷害眾生,自己才能快樂;要多去想想佛菩薩的心態,要能有願力去利益眾生。光有願力也還不夠,還要能“行”,而在“行”的過程中,長時間不斷地觀察,看看自己是以傷害他人而得到自我利益的方式生存,還是超越自我而利益他人。有些人發願發得很多,行得也很多,卻仍然會有退轉,這是因為內在觀察自我的時間少了點。所以,要保持心的良好品質,就要長時間的修行。

“修”就是觀察自己的內心,使其維持在善良的、智慧的當下,然後延續它,為利益六道眾生而付出。而這些隻算是慈悲心,還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讓眾生得到短暫的人天快樂以及究竟的佛陀果位。佛法是教人行善的,一個團體中多一些能夠不分親疏為他人奉獻與付出的善良之人,整個團體的品質就會提高。我們要常常除去內心的黑暗,提升心靈層次,尤其更要從心中生起智慧的光明,也要為國家、社會、每個需要心靈光明的眾生而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