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錯攻緬甸敗而後和(8)(3 / 3)

三、老官屯身陷險境傅恒與緬講和撤兵。

乾隆帝在士卒、戰馬、糧草、槍炮、軍裝、帑銀等方麵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後,於三十四年二月舉行了隆重的授予經略敕印的儀式和出行宴會。

在欽天監擇定的黃道吉日二月十八日,禮部、工部、鴻臚寺官員,設敕、印黃案各一於太和殿內東旁,設采亭二於內閣門外,經略大臣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恒,以及隨征侍衛,俱著蟒服,侍立太和殿丹陛東階下。內閣學士由內閣捧敕、印置於采亭內,校尉抬亭,前張黃蓋,列禦仗,由中路入太和門,至太和殿階下。內閣學士捧敕、印,由中階入殿內,置黃案上,大學士二人立於殿外。鴻臚寺官引經略大臣傅恒由東階上,至殿下甬路東,北麵立,隨印官二員從行,至甬路東,西麵立。大學士入殿左門,捧敕、印由中門出,經略傅恒跪受,轉授隨印官。鴻臚寺官引傅恒至丹陛中路左旁,行三跪九叩禮。禮畢,捧印、敕官前行,傅恒隨行,由中路至階下,安敕、印於采亭內,隨征侍衛前引,由各中門出,隨印及執事各官俱隨行恭送,至傅恒府第。第二天,二月十九日,乾隆帝禦山高水長大幄,賜經略傅恒及隨征將士等宴。乾隆帝並賜禦用甲胄與傅恒。

傅恒蒙帝厚恩,立誌滅敵,於二月二十一日離京,三月二十四日抵達雲南省城,隨即緊張進行出征準備工作。傅恒與副將軍阿桂、阿裏袞及伊犁將軍伊勒圖等人商議出兵時間及行軍路線。諸將以緬地多瘴,建議霜降後出師。傅恒不從說:以往拘泥於避瘴,秋後才行,致敵有準備,且須坐守四五月,既糜糧餉,又使軍心鬆懈,應乘軍初至,“及其銳而用之”。傅恒之策,有其來源。原來,有人曾向傅恒獻計說:元朝攻緬,由阿禾、阿昔二江前往,大致為今之大金沙江。以前鄂寧(雲南巡撫)說騰越的銀江,下通新街,南甸的檳榔江,流注蠻暮,兩江皆從萬山中行,石塊層布,舟楫不通。如於近江地方造船,運至江邊,順流而下,直抵阿瓦,既快又可省糧運,“師期亦較早一二月”,緬人必無暇設備。再以一隊流江而西,取木梳,“如此,緬不足平也”。傅恒聽從此議,遂遣護軍統領烏三泰、左副都禦史傅顯、雲南提督哈國興出銅壁關,選定於野牛壩造船,因其地山高林密,距蠻暮河僅一百餘裏,令總兵常青領兵三千及湖廣工匠四百六十餘人,前去造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