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錯攻緬甸敗而後和(9)(3 / 3)

清軍於十月十八日開始向老官屯進攻。緬軍寨柵據大坡,周二裏餘,自坡迤下插於江,柵木皆直徑一尺,深埋於土,遇樹則橫貫以為柱。柵之外掘壕三層,壕外又橫臥多枝之木,銳其枝末外向,名為木簽,“守禦甚備”,此乃緬軍禦敵之長技。清軍先築土台,以大炮轟,“遇木軛洞,而柵不塌”,偶折即補,炮攻失效。哈國興斫箐中長數百丈的老藤,係鐵鉤於端,募敢死士乘夜前往鉤住其柵,以三千人曳藤,欲拉裂其柵,為緬軍發覺砍斷長藤,此計亦不行。傅恒又用火攻,先製擋牌防禦槍炮,一牌可遮護數十人,以兩人抬牌前行,十數人各挾薪一束跟隨,百餘牌同時並舉,如牆而進,拔去木簽,越過深壕,至寨下燃火,不料,西北風突起,柵木又沾濕不燃,火反倒向清軍燒來,隻好撤退。最後,又挖地道,至其柵底,安放火藥轟炸,“柵果突然高起丈餘,賊驚繞,喊聲震天”,清軍皆持刃以待,欲待柵破即衝進砍殺,可是“柵忽落而平,又起又落,如是者三,不複動,柵如故。”因“其立柵之坡斜而下,而地道乃平進,故坡土厚不能迸裂。”清軍進攻二十餘日,無計可施,而長途跋涉,水土不服,“兵多染瘴,日有死亡”,緬軍卻陸續增援,使清軍由進攻轉為防守。《清高宗實錄》卷846,頁1、14、18,卷847,頁3.《嘯亭雜錄》卷5,《緬甸歸誠本末》,《聖武記》卷6,《乾隆征緬甸記下》。

傅恒起初未敢將軍情完全如實上報,隻是講“官兵遇賊,俱各奮勇,但染病者多”,還報告一些奪取寨柵等小捷之事,可是,乾隆帝憑其執政三十多年的經驗,已經感到形勢不妙,需要收兵了。十一月初七日,他讀過傅恒呈述一等果毅公阿裏袞病故及軍情的奏折後,下諭說:

“看來現在情形,賊匪新添木寨,甚為強固。……此時若已破老官屯,賊必膽裂逃竄,即乘勝前驅,犁庭掃穴。倘賊眾全力固守,直至此旨到日,仍在老官屯抗拒,則已相持月餘,勢難必克,又何能深入阿瓦。況前途瘴癘更甚,我兵恐不能支,自應尋一屯駐處所,或遣人往諭緬匪投誠,或以已獲大捷奉旨撤兵之言,宣示於眾,即可籌劃旋師。著傳諭傅恒等酌量辦理,不可拘執。”③《清高宗實錄》卷846,頁14、15,18、19.

過了四天,十一月十一日,他讀過剛收到的傅恒奏折,其中言及緬軍新立大柵五座,“木植縱橫,編排堅固,難以軍力攻取”,欲用計潛攻,這更使他感到需要盡快撤兵。他下諭說:“看來賊眾情形,堅立柵寨,驟難攻克”,“我兵與其曠日持久,多傷勇士,不如相機徐圖。”“即今已得老官屯,亦當計出萬全,阿瓦為緬匪巢穴,固守必甚”。“現在軍營人少,奎林、鄂呢濟爾噶勒等亦皆受傷,尚需調養,即令由京派人前往,已屬無及,若不悉心籌劃,恐有疏失。”況此次已將戛鳩、猛拱、猛養等處收服,“軍威大振,撤兵不為無名。”即命傅恒遣俘獲的緬兵持書前往勸降,同時“即遵旨撤兵”。③。

又過了七天,十一月十八日,傅恒之奏折送到,其折如下:

“經略大學士、公傅恒等奏:臣等進攻老官屯,日夜奮勉,急圖成功。現在賊情,不過藉木柵為固守計,若分兵前取木梳、猛密等處,賊必接應,再繞後夾攻,自當易克。奈因本年瘴癘過甚,交冬未減,原派各營兵三萬名、滿兵一千名,現計僅存一萬三千餘名,加以領隊大臣亦多患病,未能分路擊取,賊匪得以全力自固。”《清高宗實錄》卷847,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