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幫收隊(2 / 2)

之所以說“政治正確”,是因為華夏傳統的讀書人,幾乎都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之人,唯有知青年代打破了這一規律;到了後世,完全生長於城市的一代,則更是遠離了農村和土地。

雖然科技的發展,對於體力勞動的需求愈來愈少,但農林牧副漁以及工礦建等產業勞動,卻屬於人的“技能”,這種技能,如果不習練,就永遠不會擁有。

而不能親近農業、工業及自然萬物,就缺少對天地萬物演化之道的感悟,這樣的人,哪怕他讀了碩士博士,其知識或人生,也是有欠缺的。嚴重者如古代某皇帝問:“為什麼百姓不吃肉呢?”

衝白河的年輕幹部,幾乎都能做農活,出生於縣城的,也有鄉下親戚的。但是,安嶺的“幫收隊”參加者卻了了。原因是土生土長的衝白河人,家裏都有田地,以其幫別人收割,為何不幫自己家收割啊!

所以,當即有人以此為由,向齊敏真反映,要求放“農忙假”,回家幫忙收稻穀。

安嶺氣得幾乎要爆走,但他終於沒說什麼。基本上,他對於這些人已經確定了此後不用的原則。

因為這些家夥,腦子裏隻有自己的小家。

明明自己說了,是去幫助那些家裏缺勞動力的家庭收割。可這些幹部卻要說自己家裏也缺勞動力。這不就是想利用上班的時間辦私事麼!

加入安嶺“幫收隊”的,總共有7個人,分別是萬元康、李惠英、胡賓、李春蓮、張懷理、劉光明、鄭智。

有7個人呢,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不過,當農民正式開鐮,張發庭、秦興全、高素華、肖誌敏甚至已經48歲的賈卉琳也拿起鐮刀要加入。

“安書記,你這可是歧視35歲以上的同誌啊。”革委會副主任肖誌敏道。

肖誌敏在衝白河,本屬於騎牆派,既不滿祖桂良幹涉她的工作,但對搶了她“奶酪”的安嶺也有很大的意見,沒想到竟然也會出現在“幫收隊”之中。

好吧,加入就加入,安嶺本人也沒意見,這不是“咱們的隊伍才開張”麼。

就有一行十餘人,已經開走到幾百米外時,公社院壩又傳一聲大叫:“等等我!”

眾人回頭一看,原來是公社武裝部長李坤。

“李部長,你這把年歲,還是把家守好就行了吧。”安嶺之所以把“幫收隊”定義在35歲以下,是因為收割稻穀是一件重體力勞動,年輕人累一天,明上睡一覺就好;但像李坤這種已經55歲的人,怕是次日一身都要疼的。

“安書記,你別看不起我老頭子,每年夏收秋收,我也是要下田的。以前沒人組織,我就回去幫自家兄弟姐妹,既然安書記組織大家去幫扶困難家庭,我李坤又怎能落於人後?”

李坤拍拍胸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