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百舸爭流勝敗難測(2 / 2)

但打鐵爐村把這個加工廠和石材廠做好了,每年為村上搞幾萬塊錢收入是輕輕鬆鬆。

如果每個村都能通過村辦企業搞上幾萬塊錢,那整個衝白河的財政狀態立即就會得到很大改善。

前麵不是說了麼,此時衝白河全鄉發出的工資每月才4000元,每年也不過5萬元左右,每個鄉真能掙到幾萬塊錢,平攤到農民身上,每人也是幾十上百塊,農民的貧窮狀態立馬就能得到極大改善。

當然,並不是每個村都有適合變現的資源的。但隻要想辦法,也不是掙不到錢。既然鄉上能夠組建建築隊或建築公司,那麼村上為什麼不可以組建一些小施工隊,集體去承包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工程呢。

有人或許會說,安嶺這樣做,貌似很有集體情結啊,用後世的曆史現實觀照,安嶺這不是開曆史的倒車麼?

集體企業?集體的企業有那麼好搞麼?

這樣問的人也不是沒道理。但哪怕在後世,也是有集體企業,或集體股份企業存在的,而且還活得很好。

有過夢境經驗的安嶺,自然不會以為所有製可以決定一切,實際上經濟搞得好壞,企業有沒有利潤,與所有製基本無關,真正有關的是經營機製,而經營機製的核心則是利益分割。

為什麼在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紀初華國大批鄉鎮企業會倒閉?其因素可以說非常複雜,但內中有一個致命的因素卻一直未引起重視,那就是企業領導人在企業中的地位與待遇。

直到後來,鄉企倒閉完結之後,才引進了所謂期權、年薪等概念,唯有拉大收入差距,讓真正的能人指掌企業,並保障他們的權益,才能留住人才,同時也才能培養出真正的企業家。

當然達不到這個效果也不要緊。華夏鄉鎮企業後來幾乎全軍覆沒,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曆史的必然,因為唯有那些技術、質量、管理、品牌等均走在前列的企業,才能一步步壯大,並最終在市場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

這是一個百舸爭流的時代,同時也是大浪淘沙的時代,安嶺的任務,是扶他們上馬,讓他們學會競爭,而不是要保他們百世基業。

如果這些企業此後垮了,那是他們的命,說明他們逃脫不了優勝劣汰的曆史必然。

打鐵爐村的米麵加工廠,儀式很簡單,高素華代表鄉黨委政府致詞,秦應全宣布衝白河鄉第一個村辦企業正式建成,然後是安嶺、王孝貴和米麵加工廠的廠長張定娃三人共同剪彩。

張定娃,也是初中畢業生,而且隻有21歲,本來可以去深川,但他在家中是獨子,父母拚命都不讓他去深川,說如果要去,得給家裏留個種再去,遇到這種老觀念,哪怕安嶺這個“夢境重生者”也沒法。好在這次王孝貴找他出來擔任廠長,就在家門口做事,張定娃的父母再也攔不住了。

除了鄉幹部外,鄉黨委鄉政府同時要求其他各村支部書記、村長都來打鐵爐村觀禮。在這次剪彩之後,其他各村該動的都應該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