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梗(2 / 2)

有了一定經驗的安嶺,對官場的人其實是極度不信任的,他們有時候僅僅因為一些莫須有的理由,便可將相關文件置之高閣;又或者一些領導因為水平有限,而將很重要的文件不做批複,或做了簡單批複。

所以他總是要求手下的人做事一定要仔細,不能讓上級機關的人抓到把柄。當然,如果上級機關沒有正當理由而故意為難安嶺,怎麼對付還說不好,但安嶺肯定不是最好揉捏的那一個。

待辦公室送文件的人員把過程細節等全部寫好交到安嶺手上時,安嶺知道,文件百分百送到了縣府辦,而楊友忠說他沒有看到糧食局的《報告》,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楊友忠說了假話;另一種則是縣府辦的經辦人員根本沒把《報告》交給楊友忠。

縣府辦的人把本該交給副縣長楊文忠閱讀的文件不交給楊文忠閱讀,安嶺任憑惡意地猜測,都猜不到這裏麵隱含著“報複”與“故意”。

文件這東西,說起來好像很哪樣,但形式上不過是薄薄的幾張紙而已,再加上下級單位的“報告”,也說不上是什麼重要的東西,所以被無意丟失、遺忘等是極有可能的。

但具體情況到底怎麼樣,還得去縣府辦一個人一個人地查。畢竟這事兒是橫在安嶺與楊友忠之間的“梗”,這東西如果不弄清楚,兩人的關係很難徹底正常化。

想起楊友忠,自然忘不了楊友忠對糧食局改革措施的評價,這事兒,安嶺感覺很惱火。或許,從楊友忠所說話中的意思看,如果自己開始啟動合作合資開發沿江土地項目,楊友忠極可能願意我糧食局擋住來自其他部門的意見,但安嶺自家知道自家事,運輸隊隻是開了頭炮,其他各企業改革後的賬目拿出來後,肯定不會引起更大範圍的意見,說不定糧食局內部都會有意見。

到時,楊友忠能幫著自己說?對此,安嶺表示懷疑。

楊友忠的能力不置評否,但楊友忠也好,其他人也好,說到底是理念問題,見不得別人多掙,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不要說現在,就是後世,這種觀點也大行其道。

後世的行政、事業、國企等,基本上還是大鍋飯政策,收入的差別隻不過用職稱、職務或科室差別取代了;如果是兩人同時大學畢業,同時進入大學教書,同時晉升職稱(外語+論文),最終這兩人待遇也大體一樣。

但這兩人的能力會一樣嗎?如果對這種情況進行精細化分析,就會發現兩人能力一樣的情形較少,而一好一差的情形很普遍,甚至,能力較差者收入還可能比能力較好者更高。

原因就是,能力較強者,往往都不太擅長於投機鑽營,而華國又是個人情社會,會在評先、項目、名氣方麵存在較大差距。

說白了,從最早開始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始,到後來“均貧富”,再到後來的“大鍋飯”,華國人這種平均主義思想實在太根深蒂固,其危害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