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後陳雲歎一口氣對周太和等人說:“我一個黨中央副主席,連這樣一個小問題都解決不了,實在對不起人民。”回到上海後,陳雲把這個意見向上海市委反映,陳丕顯親自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由於事情牽涉整個商業流通體製,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很好解決,水產品仍要經過幾個批發環節進入市場,所以市場上看不到活魚。這個問題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逐漸得到解決。
7月12日下午,陳雲一行完成調查任務,離開小蒸。
為了論證在小蒸公社調查的問題,進行比較,陳雲又到與青浦情況相似的杭州、蘇州找了幾個縣委書記和若幹個大隊支部書記,研究種雙季稻和種小麥的問題,也問了養豬和自留地情況,然後又到與青浦土地、人口、氣候條件不同的浙江蕭山、江蘇無錫兩縣調查種植情況。
在杭州,陳雲把調查結果向毛澤東作了彙報,隨後又向周恩來作了彙報,他們都認為很好。
此後,陳雲又就養豬、農作物種植安排、自留地三個問題同上海市委、江蘇省委、浙江省委交換了意見。
最後,陳雲把這次調查發現的問題和幾點建議整理出來,專門給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寫了一封信。陳雲在信中把這次了解到群眾的幾點意見概括為四點,一是糧食吃不飽;二是基層幹部不顧實際、瞎吹高指標,參加勞動少,生活特殊化;三是幹部在生產中瞎指揮,不向群眾進行自我批評;四是沒有把集體生產組織好,農民積極性差,相反,對自留地、副業生產積極性高。隨信附了這次青浦農村調查的三個專題調查報告:《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民私養》《種雙季稻不如種蠶豆和單季稻》《按中央規定留足自留地》。
通過這次深入調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引起了陳雲新的思考:為什麼直到1962年三年調整時期快結束的時候,產量雖有回升,但還未恢複到曆史最高水平?1958年我國糧食產量已達到4000億斤,人均為606斤。1960年下跌到2870億斤,到1962年才恢複到3200億斤,人均隻有475斤,要怎麼才能迅速走出低穀呢?青浦調查後,陳雲日益焦慮不安,不斷探索出路。
七千人大會婉謝毛主席,西樓會議慷慨陳詞
“大躍進”後經濟工作麵臨的困難局麵,財經部門雖然有最直接的感受,但囿於認識上的局限,不能跳出“躍進”的框子,因此也就不能正確分析形勢,隻知道形勢很困難,心裏著急,又找不出克服困難的辦法,工作十分被動。
1961年8月9日,鄧小平在中央書記處聽取計劃會議彙報時,對財經部門貫徹調整方針不力的現象,提出了批評,說:“去年北戴河會議提出八字方針,究竟怎樣貫徹,一年多了還沒有具體化,各部、各地區和計委都沒有具體地安排。”
1961年8月,中共中央再次在廬山召開工作會議,當時負責經濟工作的李富春講話說,“八字方針”提出以後,想調整,但總想在重工業生產已達到的水平上調整,結果延誤了時間。現在認識到,整個工業不後退,不退夠,不鬆動一個時期,就不能調整。
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讚成這個意見,認為隻有退夠,調整好比例關係,才能使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9月5日,鄧小平在會上明確地說,“大躍進”躍過了頭,違反了客觀規律。過了頭的要退下來,退到這次調整的目標為止。退要退夠,調整要抓重點,工業集中力量加強煤炭,農業主要是糧棉。要宣傳提倡黨的實事求是的傳統。三年初見效,七年大見效。
毛澤東在會上也說,問題暴露出來了,將走向反麵。但是對形勢的估計上,他認為,當時已經退到山穀了,形勢是在一天天向上升。
這次中央工作會議作出的退夠了再前進的決定,然而為時已晚。這一年,最初的計劃指標仍然很高,調整後的指標也不低,始終沒有放下“躍進”的架勢。結果,計劃執行情況相當差,絕大部分指標不但距原計劃相差很多,連調整後的計劃也沒有完成,甚至比上年還低。更為嚴重的是,城鄉居民的糧食、食油、豬肉、棉布等供應量比上年續減,更加劇了吃穿用的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