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海納百川,無比寬廣。
從那以後,我一次又一次麵對大海:
在海南島,我見到海浪溫柔地輕吻著金色沙灘;
在黑海之畔,我見到月光下的海麵像一麵平靜的鏡子;
在舊金山那“十七英裏”高聳的懸崖旁,我見到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不過,站在海邊,或者站在甲板上,我隻是見到大海的一角。
最使我難忘的是,一回回往返於中國與美國之間,一次次飛越太平洋。在10000米的高空,透過飛機的舷窗俯視大海,我這才看到了真正的“大”海:無邊無涯的湛藍色的緞子,那樣的壯麗,那樣的開闊。
這時候,麵對大海的我,這才感到自我的渺小;
這時候,麵對大海的我,這才感到世界的博大。
從此,每當我撫摸著新出的長篇,心中漾起成就感的時候,一想到大海,我的一切仿佛都變成了一滴水。
從此,每當我為一己私利、一度挫折而苦悶、而躑躅、而彷徨、而浮躁的時候,一想到大海,就豁然開朗。
從此,每當我與不同意見爭執不休、耿耿於懷的時候,一想到大海,就會納百川於心中。
從此,我也明白了:為什麼在香港,窗口能夠見到大海的房子,要貴許多——因為家住“海景住宅”,天天麵對大海,洗去狹窄的心胸,洗去心靈的汙垢。
我願永遠麵對大海。
福建語文學會會長王立根先生對我的高考作文《麵對大海》發表了這樣的評論:
《麵對大海》是上海高考作文題。當時上海人曾作過一個有趣的試驗,讓電腦來寫作,居然也寫出了一篇內容充實、詞語豐富的作文。我當時看了很驚訝:的確很不錯,但總感到缺少什麼。今天看了這篇作文才悟出電腦作文的毛病,那一篇作文雖然符合題意、思想健康、中心明確、結構完整、語言通順,但沒有情感,或者說情感有點假,或者說沒有個性的情感。
古人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寫文章就要注入個人情感。作者這篇作文像是對一個朋友訴說自己對大海所見、所聞、所感,在這篇作文裏寫多次看到大海的印象,他對大海的詮釋,在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般的真情和哲學式的思考,大海的寬廣,大海的溫柔,大海的平靜,大海的洶湧,大海的壯麗和開闊,全文像如歌的行板,在淺白的訴說裏,看出他的真誠。有序曲、有過渡、有高潮、有尾聲;當他飛越太平洋時終於推向了高潮,感悟到:大海的博大、世界的博大、自我的渺小。文章後半段用了四個“從此”的排比句式表達了自己對大海由衷的感謝之情,引出了對生活的思考,蘊含著令人回味尋思的人生哲理。作者這一篇抒情散文擅長用重複的句型,使作者的文章呈現出一種舒緩的音樂風格,泛著清麗的旋律,帶著一種對人生的反思,撥動著讀者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