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華夏學堂與龍之九子(下)(2 / 2)

諸葛希賢的身後分兩層跟著九個人,他們是南宮嘲風,慕容少虞,公孫士龍,上官雲龍,東方成秀,宇文逸銳,歐陽軒少,夏侯子昭,淳於公瑾,被稱為龍之九子的華夏帝國將領。九人中除了南宮嘲風是諸葛希賢任丞相後提拔上去的,其餘都選自華夏學堂。他們九人都穿著當初南宮嘲風穿的那套衣服,黑風衣,黑褲,黑色牛仔帽,白色圍巾,騎的馬顏色不一。手中各持長槍長刀,腰間腰帶上掛著兩把左輪手槍。他們的身後,是華夏帝國****。自從火器發明後,華夏帝國軍隊進行改組。諸葛希賢擔任丞相後不久就展現出了丞相家族一脈相承的政治才能,在軍隊改組問題上,他要求全部用騎兵,且冷**交替。現在的華夏帝國軍隊就是如此,陸軍部隊全部是騎兵,人手一匹馬,隻是功能有所不同。步槍兵在行軍時坐在馬上,炮兵也是如此。隻有戰鬥的時候他們才會下馬,炮兵所使用的火炮行軍時由馬匹牽拉,使用時卸下來。冷兵器部隊與華夏帝國古代時的編製相同,分騎兵,步兵,弓弩手等等。雖然使用火器能產生的巨大威力是冷兵器所無法比擬的,但諸葛希賢認為冷兵器也有其不可代替的優點。特別是目前隻有華夏帝國擁有火器,在與別國作戰時無疑占有決定性優勢,為了不使****被冠以屠殺別國軍隊的惡名,諸葛希賢認為在軍隊中普遍使用火器的時代未到來。華夏帝國本身既是十國中麵積最大的,同時也是國力最強的,撇開火器不說,在火器發明前華夏帝國軍隊就有900萬,比其餘八國(除去亞特蘭蒂斯)總數還多,當然,這些部隊奉行“平時為民,戰時為兵”的原則,平時耕種就和普通百姓差不多,作戰時就成為戰士,這就是諸葛孔明所發明的耕戰製度,使得軍隊減少對百姓的依賴程度,實現自給自足,同時也是為百姓減少賦稅考慮。如果不這樣,那麼如此巨大數量的軍隊必然會造成巨大的糧食負擔。華夏帝國對士兵的待遇十分優厚,士兵在軍營中生活除了每天必要的訓練以外,吃好的,穿優質服裝,住的地方也跟大宅院似的,不受嚴寒酷暑,風吹雨打的影響。士兵每年有兩次一個月的假期,平時允許親友來軍營探訪,諸葛一族作為兵權執掌者,一直把軍隊訓練在精不在時間長短作為信條。可以說,華夏帝國的軍隊待遇是所有國家中最好的,所以每當招兵時,報名處門檻險些擠爆,甚至還有不少外國人也來報名。

當然,這些優厚條件也使華夏帝國雖處在四個國家的包圍之中,卻無人敢侵犯。相反,諸葛希賢上位以來,華夏帝國的軍隊開進國際市場,由別國出資,華夏帝國派軍幫別國處理一些他們無法處理的問題。華夏帝國的軍隊似乎取代了別國軍隊,這是諸葛希賢為了壯大國威而考慮的。此時,他正是帶著兩萬部隊在亞述帝國受邀剿匪全勝後返回。

“停!”諸葛希賢大喝一聲,龍之九子立馬停了下來,步調整齊劃一,後麵的軍隊也停了下來,沒有半分混亂。

“前麵就是函穀關了吧,命軍樂隊奏樂,炮軍鳴炮。”諸葛希賢命令道。

很快軍樂聲與禮炮聲想起,象征著軍隊得勝歸來。可不是嗎?麵對手持短兵器的匪徒,華夏帝國戰士哪像是迎敵啊,打獵還差不多。諸葛希賢與南宮嘲風當初和亞述帝國匪徒打過交道,因此他們可不會讓手下官兵手下留情,見一個殺一個,否則不知又會有哪個村莊被洗劫。

華夏帝國分別在國土八個方向的邊境建立了八道大關。分別是正東東陵關,東南嘉峪關,正南嘉陵關,西南劍門關,正西函穀關,西北玉門關,正北潼關,東北山海關。每處關隘都連綿上百公裏,有十萬守軍和十位守將把守,關內外設有機關防禦以及火器組成的火力網,可以說是固若金湯,內部良田數萬頃,用於耕作。

沒等諸葛希賢一眾進關,關內守將就全部出來迎接了。諸葛希賢部在關內休息一天,第二天啟程返京。

奉天城在華夏帝國正中間,也在整個主大陸的正中間。諸葛希賢等人回到京城用了三個月。

回到京城後,諸葛希賢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華夏學堂。華夏學堂由諸葛孔明建立,曆代諸葛氏族丞相都擔任院長,諸葛希賢也不例外。同時,諸葛希賢由於從小在外生活,一回來就擔任了丞相,與其他十歲前受過優質教育的繼承者不同,他沒有受過任何教育,所以諸葛希賢非常注重華夏學堂建設工作。

諸葛希賢在院長室座位上坐了不到兩分鍾,就有人來告訴他:金思賢等候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