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把姻事閣起,忙忙收拾進京會試,將家事托族叔管理,相約了幾個同年,作伴起身。正值冬天,一路雨雪冰霜,十分寒冷。莫誰何自中榜之後,恣情花酒,身子已是虛弱。風寒易入,途中患病起來。捱到揚州,上了客店,便臥床不起。同年們請醫調治,耽擱了幾日。誰何病勢雖則稍減;料想非旦夕可愈,眼見得不夠勾會試,眾人各顧自己功名,隻得留下誰何。
分咐他家人來元,好生看覷調理,自往京師應試去了。正是:相逢不下馬,各自奔前程。
且說莫誰何一病月餘,直到開春正月中旬,方才全愈。也還未敢勞動,隻在寓所將息。因病中夢見觀音大士,以楊枝水灑在麵上,自此就熱痕病祛,漸漸健旺。店主聞說,便道:"本處瓊花觀,自來觀音極是靈感,往往救人苦難,多分是這菩薩顯聖。"誰何感菩薩佛力護佑,就許個香願,定下二月初一,到殿了酬。至期買辦了香燭紙馬之類,教來元捧著,出了店門,從容緩步,徑往瓊花觀來。看那街市上,衣冠文物,十分華麗。
更兼四方商賈雜遝,車馬紛紜,往來如織,果然是個繁華去處。
誰何一路觀玩,喜之不勝,自覺情懷快暢,想起古人"煙花三月下揚州"之句,非虛語也。不多時已到觀中,先向觀音殿完了香願,然後往各廟拈香禮拜。廣西土風,素尚鬼神,故此誰何十分敬信。禮神已畢,就去探訪瓊花的遺跡。這瓊花在觀內後土祠中,乃唐人所植。怎見得此花好處,昔人曾有詩雲:百葩天下多,瓊花天上稀。
結根托靈祠,地著不可移。
八蓓冠群芳,一株攢萬枝。
香分金粟韻,色奪玉花姿。
浥露疑凝粉,含霞似襯脂。
風來素娥舞,雨過水仙欹。
淡容煙縷織,碎影月波篩。
一朝厭凡俗,羽化脫塵涯。
空遺芳跡在,徒起後人思。
那瓊花更無二種,惟有揚州獨出。至於宋末元初,忽然朽壞,自是此花世上遂絕。後人卻把八仙花補其地,實非瓊花舊物。此觀本名蕃厘,隻因瓊花著名,故此相傳就喚做瓊花觀。
古今名人過此者,都有題詠。誰何玩視一番,即回寓所。過了兩日,又去訪隋怨迷樓的遺址。遂把揚州勝處,盡都遊遍。那時情懷大舒,元神盡複,打動舊時風流心性,轉又到歌館妓家,倚紅偎翠,買笑追歡。轉眼間已是二月中旬,原來揚州士女,每歲仲春,都到瓊花觀燒香祈福,就便郊外踏青遊玩。誰何聞得了這個消息,每日早膳飯後,即往觀中,東穿西走,希冀有個奇遇。那知撞了幾日,並沒一毫意味。卻是為何?假如大家女眷出來燒香,轎後不知跟隨多少男女仆從。一到殿門,先驅開遊人,然後下轎。及至拈香禮拜,婢仆們又團團簇擁在後。
縱有佳麗,不能得覿麵一見,那裏去討甚便宜?就是中等人家,有些顏色的,恐怕被人輕薄,往往趁清晨遊人未集時先到,也不容易使人看見。至若成群結隊,憑人挨擠的,不過是小戶人家,與那村莊婦女,料道沒甚出色的在內。所以誰何又看不上眼了。
到二月十九,乃是觀音菩薩成道之日。那些燒香的比尋常更多幾倍,直擠到午後方止,遊人也都散了。莫誰何自覺倦怠,走到梓潼樓上去坐地。這瓊花觀雖有若幹殿宇,其實真武乃治世福神,是個主殿,觀世音菩薩救人苦難,關聖帝君華夷共仰,這三處香火最盛。這梓潼隻管得天下的文墨,三百六十行中惟有讀書人少,所以文昌座前,香煙也不見一些,甚是冷落。莫誰何坐了一晌,走下樓去。剛出廟門,方待回寓,隻見一個美貌女子,後邊隨著一個丫鬟,入廟來燒香。舉目一覷,不覺神魂飄蕩,暗道:"撞了這幾日,才得遇個出色女子,真好僥幸也!"你道這女子,是何等樣人家?原來這女子,父親複姓楔斯,曾官員外郎。他祖上原是色目人,入籍江都,因複姓不好稱呼,把偰字除下,隻以斯字為姓。這斯員外性子有些倔強,與世人不合,壞官在家。隻生此女,小字紫英,生得有些絕色。員外夫人平氏,三年前有病。紫英小姐保佑母親,許下觀世音菩薩繡幡為一對。不想夫人祿命該終,一病不起。夫人雖則去世,紫英的願心,終是要酬。到這時繡完了幡,告知父親要乘這觀音成道之日,到觀裏了願。這斯員外平昔也敬奉菩薩,又道女兒才得十五歲,年紀尚幼,為此許允。料到上午人眾,吩咐莫要早去。隻是斯員外平昔要做清官,宦囊甚薄。及至居家,一毫閑事不管,門庭冷淡如冰。有幾個能事家人,受不得這樣清苦,都向熱鬧處去了。隻存下幾個走不動的村莊婢仆,教他跟隨小姐去燒香上幡。那兩個仆婦梳妝打扮起來,紫英小姐仔細一覷,分明是鬼婆婆出世,好生煩惱,說道:"若教這婆娘隨去,可不笑破人口。"因此隻教貼身的丫頭蓮房,同著兩個村仆,跟隨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