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回 降懿旨清帝卸政 定優待權歸民國(1 / 3)

話說監國宣誓告廟,頒布十九信條,總算瀝膽披肝,與民更始。無奈人心已去,天命難知,各省宣告獨立,接踵而起。偏偏袁世凱、岑春煊又都不肯就職,上表力辭。監國隻得重降諭旨,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製各軍。以馮國璋總統第一軍,段棋端統第二軍,隨召蔭昌回京。奕劻、載澤、鄒嘉來等,知道此番亂事不易收拾,都覷便在監國前,自請罷斥。監國允準之後,即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偏還稱宿疾未瘳,請緩赴任。

這時光民軍氣焰,已經如火燎原,蔓延全國。清政府急得要死,連電催促,袁世凱才提出四條意見書:一,要國會成立之期,縮短一年;二,要確定責任內閣;三,處置此次附從革命之人,務取寬大;四,解除結社集會的禁令。還請預籌兵費若幹。監國盡都允許,袁世凱才由彰德南下。行抵灄口,即拍電北京政府,請停止進兵,為永久和平計劃,與民軍開始談判,如果談判不成,當親赴武昌,直接交涉。監國屢以急電召袁,叫他迅速來京,組織內閣,以冀挽回大局。袁世凱於是率兵兩大隊,威儀堂堂,登車就道。

到了北京,進謁隆裕皇太後及攝政王,仍以"菲才不可勝任"為辭,溫旨不許,始入覲謝恩。動手組織新內閣,以梁敦彥為外務大臣,趙秉鈞為民政大臣,嚴修為度支大臣,唐景祟為學務大臣,王士珍為陸軍大臣,薩鎮冰為海軍大臣,沈家本為司法大臣,張謇為農工商大臣,楊士琦為郵傳大臣,達壽為理藩大臣,並以胡維德等為副大臣。袁世凱就任之後,即通電各省道:"貴州既經宣布獨立,將來對於中央政府,是否遵奉命令?"此時除直隸、河南、東三省外,都各宜言獨立,不受北京政府節製。不過武漢與南京,是以兵戎相見的,山東是由巡撫孫寶琦奏請獨立的。其餘都用平和手段,組織軍政府,推舉都督。現在袁世凱的電報打到,各省都一笑置之,並不答複。袁世凱也束手無策,舉朝大驚。於是監國自請退位歸藩,隆裕太後準如所請。特降懿旨道:據監國攝政王麵奏,攝政以來,於茲三載。用人行政,多悖輿情。立憲徒托空言,弊竇依然層積。人心瓦解,國勢土崩。以一人措置失當之故,致全國生靈,鹹罹慘禍,追悔莫及!若複擁獲大權,不思退避,則既失國民之信用,雖攝行國政,將來必難收效,政治無望改良。泣請辭退監國攝政王之位,不再幹預政治等情。予深處宮闈,未親大政。惟自武漢事起,各省響應,兵連禍結,友邦商業,亦受影響。急宜察內外之情形,定安國之至計。監國攝政王寬厚謹慎,雖有求治之意,然應變無術,以至受人蒙蔽,貽害民生,自當準如所請,免去攝政王之位。所以,監國攝政王印璽,即行銷毀。仍以醇親王爵號,退歸邸第,不再預政。每年賞給俸銀五萬兩,由皇室經費內開支。此後用人行政,均責成內閣總理大臣,負擔責任,詔諭用皇帝禦璽。臣工覲見,予率導皇帝行之。皇帝尚在衝齡,保護聖躬,應有專貴,著授世續、徐世昌為太保,盡心護衛。現在四方多難,國勢阽危。諸王公等,誼關休戚,務宜體念時艱,確守家法,束身自愛,無越範圍。諸大臣膺此重任,尤當力矢公忠,破除痼弊,共謀國利民福。凡我國民,須知朝廷不私君權,撫育黎庶,尚其嚴守秩序,各安生業,以免紛爭割裂之危,而期和平大同之治!欽此。

監國退歸藩府,民軍勢益飛揚。原來獨立各省,初時還不相聯屬,這會子由上海軍政府提倡,采用共和政體。共和政治之組織,主張由獨立省份,各派代表,到上海開大會。一時十六省派出代表四十九人,有到武昌的,有到上海的,議定中國采統一製,立責任內閣,設政府於武昌。恰值清軍總司令馮國璋攻克了漢陽,民軍總司令徐紹楨攻克了南京。形勢變遷,於是就把臨時政府移到了南京來。

袁世凱聞報大驚,建議與民軍正式議和,乃奏派唐紹儀為全權大臣,楊士琦、嚴修為參讚大臣,南下議和。唐全權接奉朝旨,即率同楊、嚴兩參讚,及隨員三十三人,從北京出發,乘火車到漢口,渡江晤黎元洪,交會意見。議了兩天,民軍政府主張以上海為議和地點,於是唐全權又乘輪船到上海來。此時民軍方麵,公舉伍廷芳博士為議和全權委員,英日俄德法美領事同為證人,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中,兩全權會議了五次。伍全權主張清帝退位,重組共和政府,漢滿共享太平。唐全權因茲事體大,請示北京政府。不多幾日,接到回電,說中國應作何種政體,已由內閣會議,擬用平和解決方法,召集國民會議議決施行。兩全權會議了五次,磋商得才有頭緒,忽然北京政界,多數反對。唐紹儀遂電達袁世凱,辭退全權大臣一職,於是議和的事,乃由袁世凱與伍廷芳用電報直接討論,往返數十通,依然不得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