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陽光加入想象03(1 / 2)

第一章 取舍之間

取與舍,曆來是眾多人所討論所要麵對的,而且置身事外之時,都能如觀棋般一目了然。一旦身陷其中,也是彷徨不定左右為難。所以能參透取舍的,並不多見。

就拿唐代詩人李商隱來說,且不論他在詩歌上的成就,單就做人處世方麵而論,他就把握不好取舍。當時朝庭分兩大派,即牛、李黨爭,曆來政治上的兩派之爭都是相當殘酷的,而李商隱偏偏便卷入其中。他先是受牛黨宰相令狐綯的大恩,在古代,知遇之恩可謂大極,而他又受了李黨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恩惠,被任為書記,並娶了王茂元的女兒。這裏就是李商隱的不智之處,牛李之爭是不共戴天的,他不可能不看在眼裏,而他卻偏偏要蹚這趟渾水。就算身不由己,也要毅然舍棄一端。可李商隱卻是一直搖擺不定,難以自處,他的確很難,不想得罪不想辜負任何一方,其結果隻能是自己遭罪。想兩方都不得罪,卻兩方都得罪了,結局是受兩方排擠,終生鬱鬱。

這就表明,取舍也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也說明不能兩全。隻想取而不知舍,終是自掘墳墓。舍而不取,則結果更是人盡皆知,世上也不會有這等傻人。

曆史上的諸葛亮就深諳此道。在他正為曹操大兵壓境而艱苦征戰之時,忽聞東吳欲興兵收取荊州,於是毅然做出決定,將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割給東吳,由此而去了大患,避開了腹背受敵的命運。雖舍出三地,卻得到了和東吳的聯合,可見此處之舍仍是為了取,這中間的關係頗為微妙。

佛教中有一條勸人捐香火的對聯:“三寶門中福好修,一門喜舍萬門收。”也是說明了這個道理。人生的得失之間是平衡著的,有所取就有所舍,有所舍也必有所取。因此,不必為一時之舍而耿耿於懷,也無須為一時之得而得意忘形。

有時,取與舍的抉擇的確是很考驗人的。就像清末的廣州陸皓東,散盡千金,以支持孫中山革命。雖然他身先殞歿,卻得到了百世流傳之名。可能有人會哂笑,在當今急功近利的社會,誰還會去顧身後虛名?實則不然,如若沒有無數先烈的舍生取義,哪有今天的和平盛世?

所以說,那些高於生命的、高於一己之私的得失抉擇,才是世間最大的、最有意義的取舍。

當你踩到了紫羅蘭的心

在那個城市裏,他是一個威風八麵的人,不管黑道還是白道,人人都敬重他。沒有人敢對他有半點不敬。

生意場上,他飛揚跋扈,獨斷專行,但在生活中,卻是個很紳士的人。每天開車回來,在小區的停車點上,不管多忙,都會耐心地把車子多倒幾下,直到不能再靠裏了。停車點很狹窄,他來來回回要多費上幾分鍾,“經常看到別人的車子沒地方停,所以我不能占著兩個車位。”他說他這樣做,就是為了要給別人留個停車的位置。

還有一次,他的所作所為更是讓我們對他心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