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口腔黏膜上皮非常細嫩,血管豐富,唾液分泌少,所以口腔黏膜比較幹燥,容易破潰而感染。破潰的原因有奶及水的燙傷,硬東西的硌傷,擦口腔、挑“馬牙”等不良行為造成的擦傷等;還可能因奶瓶、奶嘴消毒得不好或抗生素的濫用等原因引起“鵝口瘡”。
(1)喂奶前要洗手: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勤洗手是避免感染輪狀病毒的關鍵。喂寶寶吃奶前,一定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幹淨。
(2)乳頭、乳房要清潔:母乳喂養的嬰兒,媽媽的乳頭是寶寶口腔接觸最多的地方。而媽媽乳頭被汙染的機會特別多,如媽媽產後體虛會出汗,媽媽要分泌乳汁哺育小寶寶,媽媽的乳房、內衣上都會被乳液、汗液汙染,尤其是有漏奶情況時,乳房、乳頭被汙染的機會就更多。所以,在喂奶前一定要用溫水清洗乳房、乳頭,切忌使用香皂和酒精之類的化學用品來擦洗乳頭,否則會因乳房局部防禦能力下降,乳頭幹裂而導致細菌感染,進而在喂養嬰兒時導致嬰兒口腔感染。
(3)奶瓶要消毒:奶瓶關係到寶寶的“入口”安全,所以一定要保持奶瓶清潔和消毒。一般來說,每次用完奶瓶都需清洗,並保證每天消毒1次。
(4)不擦口腔:新生兒口腔黏膜柔嫩,即使用很軟的紗布輕輕擦洗,也會引起肉眼看不見的黏膜損傷。口腔內有多種細菌、真菌等,一旦黏膜受損,病原菌就會入侵而出現炎症,有的父母愈用力把白色斑塊擦去,黏膜損傷愈嚴重,以後會長出更多的白色斑片。
(5)不挑“馬牙”:胎兒在6周時,就形成了牙的原始組織,叫牙板,而牙胚則是在牙板上形成的,以後牙胚脫離牙板生長牙齒,斷離的牙板被吸收而消失,有時這些斷離的牙板形成一些上皮細胞團,其中央角化成上皮珠,有些上皮珠長期留在頜骨內,有的被排出而出現在牙床黏膜上,即為“馬牙”。馬牙一般沒有不適感,個別嬰兒可出現愛搖頭、煩躁、咬奶頭,甚至拒食,這是由於局部發癢、發脹等不適感引起的,一般不需做任何處理,隨牙齒的生長發育,“馬牙”或被吸收或自動脫落。因為新生兒口腔黏膜的嬌嫩,抵抗力低,擦破、挑破後都容易感染,甚至出現敗血症而危及寶寶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