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升起來了,四周靜悄悄,隻剩下一口破水缸,一條漂亮的魚,死魚。
真的,很漂亮。
心靈處方:
生活就是這樣,你可以在屬於你自己的空間裏自由翱翔。任何愛慕虛榮,幻想在別人的世界裏幸福的人,永遠找不回自己真正的生活,也就是將被生活的浪濤淘汰。
6.良知簿
傳說著名高僧一燈大師,藏有一盞“人生之燈”,燈心鑲著一顆曆時500年在千尺海下育出的碩大的夜明珠。得燈者受到珠光普照,便會品性高潔,備受世人敬重。
於是,他的3個弟子跪拜求教怎樣才能得此稀世珍寶。一燈大師說,世人可分三品:時常損人利己者為下品,因其心靈已落滿灰塵;偶爾損人利己者為戶品,心兒紅、白相浸,如立懸崖之邊;終生不損人利己者為上品,情清心潔,為世人所敬。人心本是水晶之體,容不得灰塵纏繞。所以,紅塵中人常要擦抹,方可進得品位。
大師給3個弟子各發一本“良知簿”。囑其分頭下山化齋與世人交往時凡做損人利己之事都要詳記下來,每記一筆視為心靈除塵一次。10年後持“良知簿”回來見他,由大師親閱評定寶燈得主。10年後,3人回來見大師,門人告之說大師出遊需耐心等待。在等待大師的日子裏,3人不斷地看自己的“良知簿”,回味上麵記下的大大小小的損人利己行為。後又相互傳閱,相互評鑒,進而反思、自責。終有一日,3人忽然醒悟,那盞“人生之燈”本就掛在自己的心裏。心靈沒有灰塵,就能華光閃爍……
人的心靈是一座“庫房”,每個人的所言所行,不管是否願意,都要一次不少地真實地存放在裏邊。麵對世人,敢敞開自己心靈“庫房”的門窗,經得起他人的查看,人的一生就能高挺著自己的脊梁,活得堂堂正正。
心靈處方:
人生最完美的結局,不是擁有多少金錢和物資,也不是創下多少家產大業,更不是如何威名遠揚,而是在走的時候,能帶著一顆幹淨的心,那樣,生命之燈便永不熄滅。
7.愛恨之間
故事一
秀秀考上大學後,因家庭貧困準備輟學去找工,是一對老年夫婦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一直供她到大學畢業。秀秀發誓今後做牛做馬也要報答二老的恩情。畢業後,秀秀像孝順的女兒一樣不斷給二老彙錢,經常打電話問候。
這一年,老頭得了尿毒症,秀秀傾其所有彙去了5萬元(這已是她當年上大學費用的兩倍)。然而昂貴的醫藥費使兩位老人很快變得赤貧,秀秀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不堪重負的秀秀終於在將借來的3萬元錢最後彙出後,便從此消失了。兩位老人再也找不到她的蹤跡。
故事二
唐家和李家本是鄰居,因為一塊宅基地而發生糾紛。爭鬥中,唐家男人被李家打傷了一條腿,從此兩家成為世仇。因為李家勢大,唐家屢屢吃虧,唐家女人因此虔誠信佛,日日在佛前祈禱,希望李家天降災禍,家破人亡。不可思議的事竟真的發生了。先是李家男人得絕症而亡,接著,一場莫名其妙的大火又將李家燒了個精光,最後李家女人也瘋了,隻留下一個13歲的男孩和一個10歲的女孩艱難度日。開始,唐家人幸災樂禍,覺得真是老天有眼,漸漸地唐家人內心越來越不安,每當看見兩個孩子拖著瘦小的身軀在田裏艱難勞作時,唐家女人又會偷偷掉淚。後來,唐家男人經常趁著月夜幫李家孩子犁田,唐家女人也會在夜裏悄悄地為李家割稻。
心靈處方:
很多時候,我們總認為自己心裏有愛便能湧泉相報,鞠躬盡瘁;心裏有恨便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其實,愛和恨都有一個底線,一切恩怨都在底線內演繹。一觸及底線,愛恨便會拐彎回頭,一旦有誰突破了底線,他不是大聖,便成大惡。
8.豁達人生
幸福的人隻記得一生中滿足之處,不幸的人隻記得相反的內客。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點草種子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等天涼了。”
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衝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衝走了!”
“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光禿的地麵,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點頭:“隨喜!”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
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麼圓圓滿滿,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溝溝坎坎;品嚐苦澀與無奈,經曆挫折與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