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因為公司裏的事出了點差錯,搞得心情糟透了。
有一天,兒子走上前來,向我報告幼兒園裏的新聞,說他又學會了新東西,想在我麵前顯示顯示。
他打開抽屜,拿出一把不該他用的小刀,又從冰箱裏取出一隻蘋果,說:“爸爸,我要讓您看看裏頭藏著什麼。”
“我知道蘋果裏麵是什麼。”我說。
“來,還是讓我切給您看看吧。”他說著把蘋果一切兩半——切錯了。我們都知道,正確的切法應該是從莖部切到底部窩凹處,而他呢,卻是把蘋果橫放著,攔腰切下去。然後,他把切好的蘋果伸到我麵前:“爸爸,看哪,裏頭有顆星星呢。”
真的,從橫切麵看,蘋果核果然呈一個清晰的五角星狀、我這一生不知吃過多少蘋果,總是規規矩矩地按正確的切法把它們一切兩半,卻從未疑心過還有什麼隱藏的圖案我尚未發現!於是,在那麼一天,我孩子把這消息帶回家來,徹底改變了冥頑不化的我。
不論是誰,第一次切“錯”蘋果,大凡都僅出於好奇,或由於疏忽所致。使我深深觸動的是,這深藏其中,不為人知的圖案竟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它先從不知什麼地方傳到我兒子的幼兒園,接著便傳給我,現在又傳給你們大家。
孩子們能在切“錯”的蘋果裏發現星星,這是一件何等美麗的事啊!而我們這些成年人往往因循守舊,一成不變按照別人的生活方式走下去,孰不知,有時稍作改變,會發現一片驚奇的天空。
心靈處方:
生活不是詩,卻隱藏著詩美麗,生活不是散文,卻飽含著散文的浪漫。要發現這些隻要你真誠地熱愛生活,有一顆純潔的心。
44.最重要的
他是一位咖啡愛好者,立誌將來要開一家咖啡館。閑暇時間,他到處喝咖啡。除了品嚐不同的咖啡之外,也看看咖啡館的裝潢。
有一次,他約我喝咖啡。帶著朝聖的心情,我跟他去了一趟咖啡館。很不巧地,他對那家咖啡館似乎沒有什麼好感。
我問他:“怎麼樣,這家店的咖啡口味還不錯吧?”他淡淡地說:“沒什麼!”
我繼續問:“店麵的裝潢呢?”他還是回答:“沒什麼!”
以後的日子裏,我陸陸續續跟他到過不同的咖啡館,品嚐不同口味的咖啡,“沒什麼!”仿佛是他的口頭禪,對所有去過的咖啡館,他的評價都是“沒什麼!”,而且帶著有點不屑的語氣。我心想:大概是他的品味太高了,這些咖啡館提供飲料及氣氛,果真都不如他的心意。
這個經驗讓我想起另外一位對西點蛋糕有興趣的女性朋友。從前,她也常說:“沒什麼!”
她不但愛吃西點蛋糕,還利用空閑時間拜師學藝,到專業的老師那兒上課,學做西點蛋糕。
剛開始學習的那段日子,她還是不改本性,不論到哪裏、吃到什麼西點蛋糕,都會給對方“五星級”的評價:“沒什麼!”標準之嚴苛,讓我這個平民百姓覺得她挑剔得過火。
過了半年,當她從“西點蛋糕初學班”結業之後,態度有了180度大轉變,無論在哪裏,品嚐過誰做的西點蛋糕,她都很認真地研究裏麵的配方,用什麼材料、多少比例、烘焙的步驟,如果做西點蛋糕的師傅在場,她還會很好奇地向對方討教、研究成功的關鍵技巧。
我笑著對她說:“你變了。從前是說:‘沒什麼!’現在是問:‘有什麼?’”
“沒錯,沒錯,其實每一件事情一定都‘有什麼!’,差別隻在於你有沒有觀察到它‘有什麼’而已。”
關於很多專業的技能,的確是“外行人湊熱鬧,內行人看門道”。
當我們自身專業素養還不夠的時候,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及鑒賞力,很容易錯過其中精華的部分,甚至因此而誤以為它沒什麼學問,不屑一顧。反觀那些已經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看得懂其中的所以,態度反而謙卑許多。
西諺說:“無知,令人驕傲;學習,才懂謙卑。”道理就是如此吧。
雖然,有一句話說:“文人相輕,自古皆然。”但是,從我認識的文人朋友中發現:愈是尊重別人“有什麼”的人,作品的生命力與持續力都很豐富。他們在創作方麵的成就十分傑出,同時也擁有圓融的人際關係。反觀,經常批評別人“沒什麼”的人,常碰到腸枯思竭的瓶頸,人緣也比較差。
有一位寫小說的朋友,在我的書架上看到我典藏本詩集,順手翻閱之後,大歎:“時不我與!”
他繼續大發牢騷說:“你看,這樣隨便短短地寫幾句話、幾行字,就可以出詩集,還被你供在書架上典藏。我們這種小說,寫了幾萬字,還沒人愛看。真是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