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簡單智慧 變通生命(5)(3 / 3)

3年後,我回到我高中的母校,班主任告訴我:教英語的張老師得了骨癌。我去看他,他興致很高,其間,我忍不住提起了大偉的事……

張老師突然老淚橫流。過了一會兒,他讓老伴取來了一幀舊照片,照片上,一位書生正在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下微笑。

張老師說:“18年前,他是我教的那個班裏最聰明也最不用功的學生。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講:‘像你這樣的學生,如果考上大學,我頭朝地向下轉三圈……”

“後來呢?”我問。

“後來同大偉一樣,”張老師言語哽咽著說,“對有的學生,一般的鼓勵是沒有用的,關鍵是要用鋒利的刀子去做他們心靈的手術——你相信嗎?很多時候,別人的歧視能使我們激發出心底最堅強的力量。”

兩個月後,張老師離開了人世。

又過了4年,我出差至京,意外地在大街上遇到大偉,讀博土的他正攜了女友悠閑地購物。我給大偉講了張老師肺刃腑話……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偉突然淚流滿麵。

在那以後的時光裏,我一直回味著大偉所遭遇的滿含愛意卻又非常殘酷的歧視。我感到,那“歧視”蘊含著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對大偉和那位埃菲爾鐵塔下留影的學生而言,在他們的人生征途中,張老師的“歧視”肯定是最寶貴最美麗的。

心靈處方:

一個老師用自己充滿愛的歧視挽救一名學生的命運,這讓我既佩服又感動。我們應該感謝和感激那些適時為我們生命紮針的人。

34.試驗

人們在開發一項產品時,會認真地去做市場調查。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把自己的樣品放到市場上去做試驗,賣賣看:賣得好的就行得通,消費者不喜歡的就行不通。可決定人生方向時有的人連起碼的調查都不做,就一條道跑到黑……

據報載,河南有一位忠誠無比的文學青年,高考落榜之後便夜以繼日地搞起詩歌創作來。他一篇篇地投稿,又一篇篇地被退回。他一氣之下跑到新疆去發掘靈感,可是跑遍了所有的地方也沒有人願意收留他。他萬念俱灰,餓了五天五夜,步履艱難地回到家裏,因為無臉見人服了毒藥,被搶救過來之後不但受到親人們的責怪,父母親還發誓以後再不認他。他沉痛地說:“一個不幸的人選擇了文學,而文學又給了我更多的不幸。”這位青年不能說他沒有目標和遠大的理想,甚至他還有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毅力,但是為什麼他落到了這般田地?

感覺好並不一定能夠賣得好,賣得不好就說明行不通。拚搏奮鬥的勁兒很重要,盲目用力卻隻是白搭。勇氣也許並不僅僅是堅持,人生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更可貴的勇氣不是在錯誤上堅持,而是發現自己錯了後笑一笑,坦率地說一句:“我錯了。”生命的指南針有時恰恰是告訴我們什麼地方不該去,回頭是岸。

偉大的文學家歌德在年輕的時候曾經立下的誌向是成為一個世界聞名的畫家。為此他一直沉溺於那變幻無窮的色彩世界中難以自拔。他付出了10年的艱辛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畫技,但是最後卻收效甚微。在他40歲的那年,他遊曆了意大利,親眼見到那些真正大師的傑出作品之後,終於被震醒了,他終於明白,即使自己窮盡畢生的精力恐怕也難以在畫界有所建樹。在痛苦和彷徨中度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毅然作出決定:放棄繪畫,改攻文學。

晚年的歌德在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時,就告誡那些頭腦發熱的青年,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興趣,跟著感覺走。歌德感慨說:“要發現自己多不容易,我差不多花了半生的光陰。”

在人生之路真正開始時,我們也許要麵對著兩個盲區作決策:一個是外部的世界,這360行中各自獨特的酸甜苦辣、艱難險阻以及所要求的素質條件,這一切我們都所知甚少;另一個盲區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身的性格、特長、知識積累等條件,適合於去做什麼,能夠幹成什麼?恐怕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和鍛煉,我們很難就給自己做出一個一成不變的定論。

不可否認,人的潛力很大,可塑性也很強,也有很多人會幹一行愛一行而且做出成績,但有選擇總比沒選擇好,有比較總比沒比較好,隨著對自我本身和世界的了解,終會給自己做出一個合適的定位。想想看,魯迅、孫中山做醫生會是什麼樣子呢?

心靈處方:

生命是一條路,這條路需要一個正確的方向,要找到這個正確的方向需要我們做若幹次人生試驗,然後從試驗中學習經驗。

35.失敗中的智慧

成者王侯敗者賊。成功者頭上耀眼的光環吸引著大家紛紛去向他們學習,灰頭土臉的失敗者總被人冷落在角落裏,其實他的忠言會更讓你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