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言為心聲”,從語言中能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孔子這樣說過:“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意思是說在和人相處時,如果沒有聽到他言談,很難說此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與其經過幾次談話後,通過言談,我們就會對此人的行為、性情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察言,是識人的關鍵。一個人的言辭能透露他的品格,通過對方的言談就能了解他的地位、性格、品質以及內心情緒。
語言的運用有兩種大致的目的有兩種,一是表情達意,二是對於內心的隱藏作用,現實中,人們語言的目的往往是二者並舉。我們認識一個人,首先是要分清其言語分的真假,從其真話中直接去判定這個人,從其假話中能辨別其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就可以從語言上去考察一個人。
老子有一句名言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是口才中的智慧,更是通過言語對於人本質的判言。意思是說知道的人不言說,言說的人不知道。在這裏,我們可以理解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古語“知”可當“智”用,老子用“言”與“不言”給我提供了識人依據。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稍微有些修養的中國人都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為了明哲保身,為了少做事,少惹麻煩,知道的事也會當作不知。我們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者不知”呢?清代的吳敬梓給了我們一個詞語叫“誇誇其談”,其意思可以用來對於說話者“知與不知”的判斷。說話人把事情誇大了,添油加醋,把難的事說得很容易,這就說明他對自己的所說的事了解不全麵,他肯定不會掌握做好事情的關鍵。因此,喜歡高談闊論的人往往是無知的,更有浮誇的本性。
老子用最簡單的語言教給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識人,讓我們找到為人實在而又有真實水平的高素質人才。
某公司決定麵向社會公開招聘業務管理人員。招聘廣告登出以後,應聘人數竟高達幾百人。經過幾道複試之後,最後篩選出15人。這篩選出來的15位應聘者個個都很了不得。文筆個個是無懈可擊;口才個個是有問必答,應對如流,滔滔不絕,堪稱難分伯仲。對於這些人才,該公司一時之間感到難以割舍,對於最終的人選頗感躊躇。最後,公司決定通過酒宴對應聘者再次進行篩選,從而確定最終的人選。
宴會在熱烈的氣氛中進行。公司的幾個領導坐在應聘者中間,相互頻頻舉杯,互作酬答,你來我往,笑語歡聲不斷。
有的應聘者自我感覺良好,這些人業務上確實高人一籌,並且在麵試的時候也頗具有紳士風度,似乎是很完美。但是,他們常會出言不凡:“×經理,你隻要錄用我,兩年之內,我保證給你賺幾十萬。”這種人輕言取勝,戲言賺錢,看似是人有膽有識的人,其實隻不過是言過其實,給人以一種不可行的感覺——這種人所不知的是,業績不是來自個人的保證,而是很多因素決定的。
有的人則擺出一副破釜沉舟的態勢:“經理,我這次是橫下一條心來報名應聘的,我已向原單位辭了職,我堅信,憑我的水平,你們一定會錄用我的……。”這種人看起來似乎是很自信,實際卻隻不過是一種自負,把一次應聘當成了一場賭博,把賭注全押在這一次上,這些人思想方法比較偏激、絕對——這種人所不知的是,個人的條件隻是做好業務的一個方麵,自身以外的條件更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