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戚交往中,人情往來,禮節應酬發生的頻率是比較高的。比如,新婚之喜、壽誕之慶、喬遷之賀等等,走動一下,在禮節應酬上有所表示,聯係的方式可以各具特色,這樣可以達到相互溝通、交流思想、交換信息的目的。通過加強親戚關係可以使大家感到親切愉悅,其樂融融。
但有的人可能會這樣問:我與親戚離得特別遠,平時自身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哪有時間去經常走動啊!
這個確實是當今社會存在著的一個客觀問題,由於經濟的發展,加上自身的一些原因,如調動工作、外出讀書經商等,都會與親戚相分離,畢竟,在當今這個社會,那種封建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已不複存在了,親戚開始分散到各自不同的地方,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就此罷休實屬不該,“常來常往”,除了指人需要經常來往外,也可以是禮品、書信等。
親戚之間相隔很遠,彼此不能經常見麵,倘若遇到親戚辦一些大事時,就算不能親身前往,也要備些禮品或書信前往,讓親戚感受到了你的掛念,這樣就算真的長時間無“人來人往”,但有“物來物往”或“信來信往”,也可以起到處好親戚關係的作用。如果連這樣的往來也沒有的話,親戚之間的感情就會中斷和淡薄,長久下去,也就漸漸無形中斷。
在這一點上,現代氣象學家竺可楨就做得很好。竺可楨年少離家,出外就讀,爾後就在異鄉定居下來,娶妻生子,幾乎就沒有機會回故鄉去探望。
可竺可楨卻始終沒有忘記故鄉的親人,時時將他們記掛在心中。就是在他工作非常忙的時候,他也不忘寫上幾封書信,寄給故鄉的親戚向他們問好;逢年過節或親戚家有什麼喜事,他也要托別人帶些禮品回去以示慶賀。
有一次,竺可楨家鄉的親戚收到一封這樣的來信:
“……欣喜地知道表哥、表妹的兒女雙雙考上大學,可楨心裏非常激動,是你們辛勤培育了他們,為我們家族爭了光。告訴他們,現雖考上大學,但仍須努力,不要以為這就進了‘保險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希望他們一定要記住這條警句……我雖老了,但很想回去看看,看看家裏的老人和你們……”
親戚們收到信後,激動異常,特別是家中的老人感到欣慰無比,可楨這麼忙還能時時照應到家裏,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
可見,竺可楨與親戚的關係“相處”得多麼融洽,雖然彼此不能經常見麵,但不斷的書信和禮品往來,使親戚之間的關係能超越空間而永存。
親戚間的來往還要注意發乎情,止乎禮。作為親戚,希望彼此關係越來越好的願意是好的,但是也不宜過於親密,到了不分你我的程度,就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所以,為了處理好親戚之間的關係,就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不要輕率接受饋贈。親戚之間來往,經常會請客送禮,如家常便飯。這中間除了親情之外,也免不了夾雜個人的利害。所以在接受親戚的厚禮之前,定要三思而行,千萬勿貪利而使自己陷於被動的處境之中。
畢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這無論是何種人際關係,其結果都是必然的。但事物也要一分為二來說,任何事都不要走極端,不分青紅皂白一概不收,畢竟,親戚之間還有一種親情存在,不要拒絕了親戚出自於親情的好意,這中間就要靠一定的標準來判斷了。
二是防“親”之心不可無,荀子在論人性時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性險惡的人,善良的外表都是裝出來的。
人性究竟是善是惡,我們姑且不論,但在現實生活中,與親戚打交道時也要小心謹慎,對親戚也別隻顧其“親”,也要考慮一些防患對策,預防萬一,否則待事情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就為時晚矣。
那該怎樣去“防”親戚呢?
《莊子》中指出:“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這是講,因利害關係相結合的人,在遭遇困難逆境時,很容易背棄對方。
如此看來,因為利害關係而維係的親戚關係,這種關係早晚會冷漠並中斷。比如,當你飛黃騰達時,平時與你相處不怎麼樣的親戚都來奉承你,沾你的光;而當你一旦失勢,這些親戚便會拋棄你。這樣的親戚平時一定要防著點,與之相處時一定要慎重,切不可為他的“親情”所迷惑,從而使自己陷入尷尬的處境之中。
親戚“不走不親”、“常走常新”,因此親戚之間一定要常來常往,這樣才能溝通聯係,深化感情,密切親戚關係。這樣把親戚關係走近了,你有了難處,親戚才會願意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