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相互聯姻,其根本目的就在於尋找聯合,尋找一種親戚關係。公元前287年,楚國陷入了秦、趙、韓等國的圍攻,眼看楚國都城郢就要被攻陷了,楚王焦急萬分,這時一個叫鍾和的大臣建議道:“大王何不派人去求助百越族呢?想當初大王不是嫁了一位女兒過去嗎?”楚王仔細想了想,由於嫁的女兒太多了,倒想不起來具體是哪一位女兒給嫁過去了。但是,目前有一支力量算一支,於是,他派鍾和攜禮到百越族去求助。
百越在當時是居住在今廣東、福建沿海的少數民族,雖為數不多,但個個驍勇善戰,是一個戰鬥力很強的民族。百越族首領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欣然允諾相助,立即下令調遣各個部落的士兵組成一支兩萬人的軍隊前去楚國。
最後,在楚國與秦國的交界處,秦、趙、韓三國軍隊與楚、百越的軍隊進行了生死決戰,結果,在百越族的大力支援下,楚國不僅保住了都城郢,還一舉擊潰了秦、趙、韓三國聯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可想而知,要沒有鍾和的提醒,要沒有百越這麼一個親戚,楚國就有可能要提前幾十年滅亡。可見,在關鍵時刻,求助於親戚是很明智的選擇,親情在很大程度上會不受當時社會那種人情炎涼冷暖的影響,求助的成功率是很高的。
利用親情去打動別人是利用親戚關係的主要目的。英年早逝的詩人徐誌摩正是運用了此種技巧拜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
徐誌摩還在7歲的時候,就已非常聰明,且對語言及文學方麵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直到15歲了,他還覺得自己在這方麵的學習長進不大,迫切需要一位精於此道的老師來指點他。
當聽說有一位叫梁子恩的人在這方麵很有造詣時,他很想投入其門下去學習,但苦於沒有人從中引薦。恰巧的是,徐誌摩的表舅與梁子恩是同窗好友,於是,他就前往表舅家請求表舅從中為其引見。但徐誌摩的這位表舅一貫是不希望自己的外甥去學這些的,他很想讓徐誌摩去學醫,認為這風月詩詞之類,隻能是閑時消遣之物。
在與表舅的一席交談中,徐誌摩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迫切願望,他那堅定而又略帶哀婉的語氣,以及對長輩的謙恭之情,深深打動了表舅,使表舅覺得此子乃可造之材,於是,最後答應了他,並親自帶徐誌摩去梁子恩的家,讓其拜在梁子恩的門下。從此,在老師的輔導加上自身的努力下,徐誌摩在詩歌上的造詣突飛猛進,最後終成了一代偉大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