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馬克思與中國——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2 / 3)

為了揭露沙皇的侵華政策,喚起世界輿論的注目,特別是中國人民的警覺,馬克思在《紐約每日論壇報》上發表了一係列評論文章。

沙俄對中國的人侵,是采用領土掠奪和經濟擴張雙管齊下的政策。它既要壟斷對中國的陸路貿易,又要侵占中國的大片領土,特別是把侵占黑龍江流域看作是鞏固俄國在西伯利亞殖民統治和向太平洋擴張的關鍵。在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入侵中國之後,沙俄立即把侵略魔爪伸向中國的黑龍江流域,並對中國的新疆進行經濟擴張。沙俄采用武裝人侵和狡詐的外交手段,占領了黑龍江地區,同中國簽定了中俄《伊塔通商章程》。馬克思指出,第一次鴉片戰爭,使俄國得以簽訂一個允許俄國沿黑龍江航行並在兩國接壤地區自由經商的條約。它還騙取了在北京派駐使節的優先權,獨享了中國與外國陸路貿易的特權。它獨享的不平等的賄路貿易,不僅使它在對歐洲供應茶葉上成為海運國家的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而且為俄國的產品打開了在別處找不到的銷路。馬克思還進一步指出:沙俄決不隻限於發展陸路貿易和侵占黑龍江兩岸的地方。

“俄國占領了千島群島和與其毗鄰的堪察加沿岸。它在這一帶海麵上已經擁有一個艦隊,它無疑地會利用任何有利的機會來設法參加同中國的海上貿易。”

1856年,沙俄在克裏米亞戰爭中失敗後,隨即采取“失之西方,取之東方”的政策,把侵略的主要矛頭轉向中國。它趁英法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機,從中漁利,大撈一把。它一方麵表示要同中國友好,另一方麵卻不斷擴大對黑龍江地區的武裝占領;一方麵在中英公開表示中立,另一方麵卻派人同英法美密謀合作行動;當英法決定打到北京的時候,它一方麵裝作中國的保護入的樣子,另一方麵卻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同它簽訂了不平等的《璦琿條約》,攫取了中國的大片領土。馬克思揭露說:“俄國獲得了韃靼海峽和貝加爾之間最富庶的地域,俄國過去是極想把這個地域弄到手的,從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維奇到尼古拉,一直都企圖占有這個地域。”《璦琿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大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六十多萬平方公裏的廣大領域都刻為俄國領土,烏蘇裏江以東直到海邊約四十萬平方公裏的地區則被說成是中俄兩國“共管”之地,黑龍江、烏蘇裏江成了俄國可以自由通行的航道。中國領土這樣大片地喪失,在近代史上是第一次。

《璦琿條約》簽訂僅僅半個月之後,沙俄又利用清政府內外交國,誘逼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通過這個條約,沙俄取得了在中國沿海通商的權利,開辟上海、寧波、廣州、福州、廈門、台灣、瓊州等七處為通商口岸,並在各通商口岸有設立領事、停泊軍艦、購買土地、建造教堂和享有領事裁判權等特權。條約還規定沙俄有片麵地享受最惠國待遇和自由傳教的權利。這樣,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英、法、美在中國所享有的特權,沙俄也悉數弄到手。不久,沙俄又在中英、中法簽訂《北京條約》之後,再次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通過這一條約,把原來在《璦琿條約》中規定劃為中俄“共管”的烏蘇裏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強行割占,在庫倫、喀什葛爾設立領事館,使沙俄商人得以進行免稅貿易,並且為進一步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的領土作了準備。

馬克思嚴厲譴責上述沙俄侵略擴張的罪行,強調指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以不同麵目出現的侵略中國的強盜幫中,沙皇俄國是獲取贓物最多的一個強盜。由於它的明險狡詐,它不要花費一文錢、出動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

馬克思對沙皇俄國入侵中國的揭露,有力地聲援了中國人民反抗沙俄入侵的鬥爭,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沙皇政府的陰險狡詐和擴張野心。

三、具體分析了中國在資本主義列強入侵前後社會政治經濟變化的情況

馬克思認為,中國是一塊“活的化石”,它具有“一切東方運動的共同特征”。這塊化石的風化解體,對東方、對整個世界,特別是對歐洲,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所以,馬克思在關注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爭取解放鬥爭的過程中,在指導各國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鬥爭過程中,在寫作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資本論》的過程中,不斷地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中國這塊“化石”解體的過程,研究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特點在鴉片戰爭前後的變化。

馬克思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堅固的帝國。1840年以前,中國社會經濟還是處於封建階段,小農業利家庭工業的統一形成了生產方式的廣闊基礎,也就是說,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市場上商品交換有限,交換在整個經濟中不起決定作用,形成了閉關自守、與文明世界相隔絕的封閉式的經濟結構,對大工業產品進行了最頑強的抵抗。這種社會經濟反映在政治上,實行封建專製統治,迷信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皇帝通常被尊為全國的君父,皇帝的每一個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轄的地區內被看做是這種父權的代表,家長製的權力成了這個廣大的國家機器的各部分間的唯一的精神聯係。這些社會政治經濟特點,使得封建製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生長極端緩慢。中國曆史上雖曾多次發生過社會動蕩,但也隻是“社會基礎不動而奪取到政治上層建築的人物和種族不斷更迭的”改朝換代而已。這就使中國的封建社會經曆了漫長的時期。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封建社會開始解體。英國“強迫中國進行正式的鴉片貿易,用大炮轟開了萬裏長城,以武力打開了天朝同塵世往來的大門”,“清皇朝的聲威一遇到不列顛的槍炮就掃地以盡,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被打破了,”“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木裏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從此,中國社會發生了曆史上從未有過的一係列變化。

馬克思是這樣具體地分析說明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情況的:

戰前,中國是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戰後,“隨著鴉片日益成為中國人的統治者,皇帝及其周圍墨守陳規的大官們也就日益喪失自己的權力,”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英國侵占香港,葡萄牙強占澳門,沙俄進駐黑龍江流域,英俄法美等共開通商口岸並攫得了關稅特權和領事裁判權,設立了租界,租界成為“國中之國”。“不穩定的亞洲帝國”“變成野心勃勃的歐洲人的獵獲物”。

戰前,中國是個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戰後,外國資本主義不斷入侵,對中國的社會經濟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麵,外國商品在中國大量傾銷,沉重地打擊了中國城鄉的手工業,許多城鄉手工業被淘汰,或者被排擠在一邊,大量手工業工人失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遭到破壞。馬克思寫道;“成千上萬的英美船隻開到了中國;這個國家很快就為不列顛和美國廉價工業品所充斥。以手工業勞動為基礎的中國工業經不住機器的競爭。牢固的中華帝國遭受了社會危機。稅金不能入庫,國家瀕於破產,大批居民赤貧如洗。”另一方麵,外國資本主義也刺激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業生產商品化的程度逐步提高。例如,鴉片戰爭後絲茶出口激增,刺激國內絲茶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然而,這時中國絲、茶商品經濟的發展,卻逐漸為外國侵略者所控製,走上了依賴外國資本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