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總比問題多03(1 / 2)

3、遭遇購物陷阱時:多長心眼

點子緣起

經常看到有消費者投訴某超市銷售過期食品。有些商品價格便宜了,但細看包裝袋上的生產日期,居然已過期幾個月。雖然事後商家承諾過期食品全部接受退貨,並向消費者致歉,但心裏也總是讓人感覺不痛快。

原本大家覺得在大超市買東西,即便宜又放心。但超市多次發生此類事件,消費者不得不自己多長個心眼。你有“超市購物經”嗎?如何才能在購物時,不掉進商家設的陷阱,你有何建議呢?

情景案例

小鬆喜歡去超市購物,因為以前去集貿市場路邊攤買東西,老婆總嫌他不會買,不善於砍價,又經常遭受小販蒙騙,不是買注水肉或者爛肚魚,就是事後發覺還會缺斤少兩。去超市就沒有這些顧慮,貨品全都明碼標價,保質保量,小鬆還是比較放心。

不過,超市還是給他上了一課。有次小鬆在超市買了一盒熏魚,看看日期是當天的,就放心買回家去。可是細心的老婆發現,標簽下麵還有一個標簽。當她小心揭去上麵的標簽一看,下麵露出的標簽上的生產日期居然是三天前的。可以想象,為此小鬆當然又被老婆結結實實地數落了一頓。

小鬆心想,這還是超市營業員偷懶,直接把新標簽貼在舊的上麵,如果換一個"勤快些"的營業員,把外包裝薄膜整個換掉,再貼上新標簽,那恐怕老婆再精明也發現不了破綻。

另外,小鬆陸續也聽說了超市肉製品、海鮮、熟食,主要是超市自己分裝或自產食品這一部分,多少都存在一些問題。自此小鬆才醒悟,在某些超市購物也要留個心眼,當心受騙。

現在小鬆盡量選擇客流量大、信譽評比好的超市去購物。客流量大,相應的貨品流通也就快,過期變質的食品就少;信譽評比好,說明超市管理好,更能保證貨品質量。遇到削價的東西,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輕易追捧,因為價格便宜那麼多總歸有個緣由,很可能質量也要打折。

點子支招

每次去超市都有目的地直奔需要的貨架區,需要什麼買什麼,省了時間又不易被“折扣商品”陷阱誘惑。

購物時,“按一看、二比、三檢查”的順序查看包裝上的標誌、廠名、地址、保質期等說明;再比較不同規格、包裝、價格,挑選合適的;最後憑肉眼檢查一下商品有無看得到的缺陷。養成習慣後就可以又快又準完成購物。

目前,大超市最不放心的是讓顧客任意品嚐的散裝食品,還有自行挑選裝袋的食品,特別是米、豆、雜糧和冷凍水餃、魚丸等,很容易汙染,很不安全。

許多商品包裝上都是英語或其他語言的文字說明,在這之上貼了一塊中文說明。 幾處翻譯根本對不上號。有的英文上明明寫著"Made in China",翻譯上偏偏說"製造商:美國"。有的甚至故意把中文說明覆蓋在外文說明上麵,讓你難辨其雌雄。在產地上動手腳也就是用進口貨的價錢賣國產貨而已,更惡劣的是有些商家在生產日期上動手腳。國外的商品保質期一般標注到月,表示到這一個月的第一天就過期了,但是很多翻譯成中文的標簽上卻標注成這個月的最後一天才到期,顯然把這個保質期人為地延長了一個月。